都市

人民日报一些干部佯装下基层留特写让群众反

拍电影,常常用到特写镜头。它通过突出某个人物局部或物品细部,或展示内心,或烘托氛围,给人深刻印象。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干部佯装下基层,留下不该有的特写镜头,让群众侧目甚至反感。

镜头一:三头干部。有的乡镇干部下村,常常和村干部约个时间、定个地点,匆匆忙忙握个手,三言两语往回走。群众嘲讽,像搞地下工作的接头干部。有的县里干部,下乡就是到此一游,老百姓问个政策他含含糊糊,求个指点一问三摇头,群众称之为摇头干部例如快照时间为。有的市县领导,下乡坐在接待室,任凭汇报人胡夸海吹,不加分析地频频点头、连连称是,群众叫他们点头干部。

镜头二:田埂迪斯科。有的干部下农村,一身名牌,皮鞋锃亮,走在田埂上,生怕弄脏;有的女干部踩着高跟鞋、撑着遮阳伞、包着紧身裙,踏上石坎路左支右绌,乡亲们连连摇头,这是城里人来乡下跳迪斯科呢。

镜头三:洋腔洋调古人云。有的干部下基层开座谈会,面对群众讲个话、说个事,不是满口这个英文简称那个世界流行,就是满篇引经据典古人云,全无自己的话,老百姓听得云山雾罩。群众说这是假洋鬼子耍洋枪,说书先生上错了台。

镜头四:乌龟缩头。某市领导坐了小车下基层,到了村里,领导刚把脑袋伸出车外,要求解决问题的群众就围了上来。领导一见,立马退回车内,打道回府。群众开玩笑说:乌龟没出壳,马上缩回头。

镜头五:一只又只再一只。某县委副书记下乡,乡长在小店里炖了只狗招待,记账时写明某某书记吃狗一只。随同的乡干部效法,也炖了一只狗,签单时添了两字又只。村干部见了,也炖了一只狗外链建设不能单单靠量,后面再添三字再一只。老百姓说:这个书记肚真大,一顿吃了一只又只再一只。

下基层,确确实实是干部作风的试金石。上述特写镜头,可能只发生在少数干部、少数地方,但一次笨拙、恶劣的表演,会抵销数十次真诚的付出,其影响往往很大,既损害党的形象,也败坏社会风气。

群众爱看哪些镜头?答案其实很清楚。焦裕禄在风沙中种下的那棵泡桐让数辈人感怀,孔繁森在青藏高原上的克己奉公百姓从未忘却,沈浩留下的七双浸满泥泞的鞋子让多少人潸然泪下,杨善洲种下的那一片墨绿永远定格在世人心中毋庸置疑,群众喜欢的干部特写是田间地头的躬身弯腰,而不是接头摇头点头;是在百姓灶火边、板凳上的家常话、贴心话,而不是古人云、洋腔调的不着边际;是贫困户昏黄灯光下的贴心问候,而不是乌龟缩头;是在路难走、山更陡的穷困地区的排难解忧,而不是吃了一只又只再一只。

有群众说,干部下基层,要有进庙堂烧香一样的菩提心,要有回家看父母一样的孝敬心。只有真心真意下基层,才下得来、蹲得住、处得好。群众的期望最朴实。曲子合胃口,演戏对路子,群众看得惯、听得懂,自然融得进;装样子、摆架子、搞忽悠,群众肯定要换频道。天地间是一幅画,动人的特写源于最真诚的渲染,绚丽的画卷落毫于最真切的手笔。这个道理,基层干部都要懂。

林彦博(作者为湖南邵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官员下基层屡遭质疑作秀

今年5月,一张十几名城管队员围扫一小块街道的照片,将信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事实上,这不过是被友质疑作秀的事件之一。更多陷入此类争议的是官员,例如今年3月四川叙永县委书记上街大扫除,抚顺市委书记王桂芬乘坐公交,以及1月大理市委书记带头清扫厕所等。

针对官员在基层劳动或体验遭遇的习惯性质疑,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副主任周葆华认为,这与当前舆论场中普遍存在的不信任不无关系。而在武汉大学信管学院教授沈阳看来,只有形成官员行程的规范化、日常化的信息公开,用更贴近公众的视角进行报道,才有助于官员与公众沟通。

同时,要化解民的质疑,最好的做法就是让下基层和联系群众常态化、制度化。除此之外,话语体系的改变也变得很重要。官员不应完全从领导的形象塑造角度进行报道,而应该更多地从民众的感受以及下基层的实际效果等角度报道,需要有更多元的话语叙述。(腾讯综合南方都市报等报道)

大便排不出来通便妙招
恶心呕吐拉肚子怎么办
长治白癜病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