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德亭董旺家

解放前,德亭董旺家,人传欲挂“千顷牌”而未挂,他一家拥有的土地数百顷,分布在德亭乡左峪川、陶庄科、王楼和武松河两岸。其总量约占德亭全乡可耕地的三分之二以上全是姓董,他堪称嵩县首富,甚至可说是豫西独一无二的大地主。
董家怎么会拥有这么多土地?即他家是何因走上发家、进入奇富呢?这里有个神话般的传奇故事。
说起董家的祖先,一不是从军当官发了大财,二不是坐地当霸抢来地,而是普普通通忠厚勤劳的贫寒人家,他们凭着微乎其微的一亩半分地,艰难地维持着家庭生计,同时又在人口较为聚居的德亭街上,开一小杂货店,赚点小钱,以补柴米油盐等零花钱之不足。
俗话说:“生的没福,天爷照顾。”“人不得外财不富。”那是清朝某年的一天,一个眉目清秀、胡须斑白、穿着别样的老人,背上背着一袋银子来到董家小店和董家老人谈论起生意来。二位平时素不相识,不知怎的一见如故,在经商之道上谈得异常合拢。此人名叫李二仙,言称家住河南延津县某地某村,言谈之中,表现出是个懂商道、重情义的忠厚之人。二人言定合伙做买卖,李将其一袋银子做本入店,借董在当地人事往来收购起蓖麻籽来,乘蓖麻籽在外地市场畅销旺季,快速往返运转,赚了一大批钱,这时的董老算是有了大本钱,又学得李的经商之道。真是如虎天翼,“采用本生利、利生息”,往返运作,使这个钱的雪球越滚愈大,在生意上大赚其钱。
几个月后,李二仙不顾董的再三挽留,匆匆离去,临走时,叮嘱董要继续往复运转扩大经营。五年过去,李未来,又过五年,李还未来,一直等了几十年李仍未来,这时董的心里忐忑不安,其一,出于感恩,想见李向他致谢,其二,又担心时间长了,万一李来从利润上算计他。于是,决心亲自去延津找李。董带足了盘费,徒步跋涉数百里,到延津四处询问,根本就无李二仙所说的村和人,董付出最大耐心,几乎走遍全县所有村落,问了上千人,均是异口同声说:“不知此人。”
最后,还是在一个边沿小镇上向一位青年男子问李二仙,他以极不耐烦的口气说:“哪有什么李二仙”,又嘲弄似地说:“你去吧!他住在坡下边的小庙里,董高兴万分,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坡下小庙,进门一看,原来庙内的神叫李二仙,细观其画像和当年李二仙长象衣着一模一样。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的李二仙就是这么个神,董老先生心里的石头才重重的落了地。
董老回来后,一边放心大胆的经营生意,继续赚更多的钱,另一边将赚的钱用于购买田地,尤其遇到饥荒年景,更是大批大批的买地,年长日久,日积月累,德亭一带大部分土地都成了董家的私产。
可董家先人心知肚明,他家之所以成为如此巨富,是因以忠厚勤奋的传世美德赢得天道所助。于是,定下“富不欺贫”的传世家规,代代相传。董家后人尽管佣人多多,过的优厚奢侈生活,但他们常对穷人使出诸多的恩惠。如灾荒年景,许多穷人家端不起碗,他家就拿出小部分粮食“放粮”或“舍饭,相救穷人,遇到穷人担柴卖给他家,价钱略高不说,还管卖者吃饱饭再走,有时无饭,就发给两个白馍让其吃着走去。他们家常常是几十个人吃饭,有的穷人也常去他家混饭吃。
再者当地穷人都愿租种他家的地,佃户种好种坏,他不过问,打粮多事也无人计较,总是以佃户口说打多少为准,只需将其半数送给他就行。至于为富不仁,节外生枝,仗势欺人之事,更不会出自他家。正因如此,解放初期,斗地主分田地时,一些小地主被穷人批斗的极凶,大多很难过关,而他这个地主之王,竟无人批斗,这是为什么?这正是“善”与“恶”两种树所结的不同之果。
如前所述,有人会说:“这恐怕太离奇了”,董家老人是人,李二仙是神,神何以能来助人呢?
这里我想说:“老关爷”不是人们公认的神吗?其实,他原本是三国时的关云长先生,只因他人在世时,办了许多好事,人们为纪念他才敬奉他为神。这里我们可否也设想,李二仙在人世时办过多多好事,人们忘不了他,为纪念他,才立庙为神,这似乎不也应算是在情理之中。

2112年 4月 28号

共 160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自古恶有恶报,善有善终。此文里的董家就是很好的例子。做人不要为富不仁,要学会善待别人,自己心里也舒服了,也得到了别人的敬仰。只要勤劳踏实,神灵也会来相助的。还是多积善行德,也造福邻里,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善良和仁厚是做人的美德。欣赏!推荐共读!【编辑:九九红珏】
1 楼 文友: 2012-05-17 14:29:51 此文又一次印证了好人自有好报! 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在统一教育网上看到江山文学网,向往着,欣赏着
2 楼 文友: 2012-05-17 15: 4:08 谢老师精彩点评,辛苦了。 业余爱好
 楼 文友: 2012-05-24 11:59:27 来欣赏姐姐的佳作,希望好人都有好报!
4 楼 文友: 2012-09-21 00:28:57 我不善写小说,但喜欢阅读,喜欢作者奇妙的构思,学习了.他达拉非片的产品规格
藤黄健骨丸哪个牌子的好
排卵期少量出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