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流年鄞江水上的宗祠散文

【上篇】

水墨江南。

水是两条分别叫郢江和光溪河的水。墨是涂抹在鄞江上头的浓浓的一笔——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是弯月般拱卫着一河幽梦的烟柳画桥——光溪桥;是飞白般飘逸在江河两岸的青砖古瓦、流檐挑角……

远溯,有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明;近观,有迅猛崛起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甬城。西望,逶迤的四明山排闼送青;东听,浩瀚的东海波涛隐隐。

逐水而居,汲水为炊。液体的摇篮,孕育了郢江边上这座玲珑的小镇。

这是一座水声淙淙的石头城:石偃卧波、廻沙则水、光溪映月、廊桥圆梦、花汀流碧、冷泉梵音……

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在晴江岸边的那一片栲树林下静静地流淌。静得就像纤尘不飞的月白之夜。

500余年的县治,80余年的州治。苍山碧水的背后,欸乃的橹声飘逝入云。岁月暗自流转,百年千载。古旧的民居沿光溪河蜿蜒延伸,灰墙黛瓦,风韵绰然。

云蒸霞蔚,大地安谧。

阳光撩拨起鄞江的灵性,牵引着她向着甬城奔流,或汇入甬江,或注入甬城的日湖、月湖。

文明从水源走来。鄞江之水,不仅孕育了郢江镇这座江南古邑的文明,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甬城文明的孕育者。

鄞江,从幽暗的时光深处缓缓而来,向着缥缈的未来岁月悠悠而去。

八邑津梁,四明锁阴;宁波之根,郢西首镇……

一江春水,诉说着一座小镇的千年风情。

一枝妖娆的桃花,横斜于美轮美奂的戏台前。燕子的翅膀从高空掠下,像一把温柔的柳叶刀,把夜色割出一道道璀璨的伤口。

时光定格在明朝,也可以是清朝、民国或者当代。地点在郢江的清源村、蓉峰村、悬慈村、梅园村、沿山村,抑或建岙村、它山村、鲍家墈、下江宕、王家潭……

戏台之上,灯火通明,锣鼓喧天。戏台之下,观众翘首,鸦雀无声。

好戏就此开场,上演的是明朝著名剧作家、郢江光溪人氏周朝俊创作的名剧《红梅记》——

书生裴舜卿在钱塘遇奸相贾似道携众姬妾游湖,贾妾李慧娘对裴表露出爱慕之意。贾似道回府后即手刃李慧娘,以儆戒诸妾。贾又谋取卢昭容为妾,裴设法搭救。贾将裴拘禁于密室,意欲加害。李慧娘鬼魂深夜与裴舜卿幽会,并救出裴生,后裴生与卢昭容完婚……

台上,花旦李慧娘纤指翻闪,轻歌曼舞,明眸善睐、顾盼神飞;小生裴舜卿清雅温文,青衣款款,风流倜傥,情深似海。台下,观众们引颈探腰,喜怒哀乐,沉浸在戏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之中。“舞台方寸分善恶悬明镜,优孟衣冠辩忠奸启后人”,镌刻在沿山村蒋山庙戏台两边圆柱上的楹联,道出了乡村戏曲舞台的教化功能。

这些戏台,大都依傍宗祠、宗庙而建,是宗族建筑和宗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戏台上那一串串圆润的唱腔,袅娜在历史的夜空中。从明清,到民国,穿越数百年时空。之后,中断了数十年。改革开放后,戏曲的余脉在郢江得到了承续,有些村落倾颓的古戏台,得到了修复或重建。郢江现建仿古戏台共有六处,它们分别是清源村的吴氏祠堂戏台、蓉峰村的西社坛戏台、悬慈村的悬慈庙戏台、梅园村的祖庙戏台和南庙戏台、沿山村的蒋山庙戏台。

且剪辑鄞江戏台的一个镜头——

梅园村祖庙戏台位于梅园村梅锡村锡山脚下祖庙的天井中,矗立在祖庙的门楼和主殿之间,左右两边各有看戏厢楼两间。祖庙是郢州区重点保护文物,整座庙宇建筑雕刻精美,保存完好。主殿前廊上卷棚顶,柱头、枋额、牛腿雕刻人物鸟兽,全部油漆、贴金,工艺精细高巧。庙外装有精美石窗,庙前有两棵千年古树,小桥流水,果树成林。宗祠的静穆与舞台的喧闹毫无抵牾地融合在一起,织成一幅独具中国古老乡村特色的奇异图画。一部乡村戏台史,就是一部乡村兴衰史、一部民族兴衰史。

戏曲文化,是乡村文化的灵魂。在建筑古朴典雅、呈现典型明清、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它山村朱氏宗祠上朱家祠堂养正堂(亦名绍文堂)门口,我们看见一块牌子——“它山文化研究中心”。这座往昔举办宗族活动的场所,如今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走书”的传承基地。

宁波走书又称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流行于宁波、舟山、台州和杭州等地区。其唱词用宁波方言,有说有唱,说唱并重,辅以形体动作,表演富有生活气息。宁波走书常用的基本曲调有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四弦胡琴是主奏乐器,也有琵琶、打琴等乐器。伴奏者有时为主唱者帮腔、随唱和对白,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曲艺走唱形式。宁波走书约起源于清同光年间,20世纪 0年代中期始,盛行于浙东地区,广受乡民欢迎,有“文书唱华堂,走书唱农庄”的说法,1956年定名为“宁波走书”,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衰落。今曲种存少量民间职业艺人和半职业艺人,个别有成就的老艺人已年至古稀,近 0部传统曲目濒临失传。所有的乡村都在沦陷。沦陷的不仅是物质的乡村,更有乡村文明的活化石——曲艺。

拯救行走中的消逝,刻不容缓。

怀沙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静水深流的鄞江和光溪河上,倒映着一座座古朴静谧的宗祠。它们分别是清源村的吴氏宗祠,悬慈村的鲍氏宗祠,它山村的朱氏宗祠养正堂、朱氏宗祠敦睦堂,光溪村的徐氏宗祠、下毛宗祠、毛家宗祠,建岙村的唐氏宗祠、马氏宗祠,梅园村的闻氏宗祠……

经典祠堂,百代文章。

散落在祖国各地的宗祠,是凝聚中华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一座座宗祠书写着一个个姓氏的历史渊源,以及它们的变迁和发展轨迹。宗祠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形象表征,是乡村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它们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动态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鄞江宗祠,大多古朴壮观,气势恢宏。外墙底座一般采用梅园石或小溪石建构,其上陡砌青砖。屋顶瓦脊高耸,檐牙高啄。祠堂雕刻工艺精巧,梁枋、斗拱、脊吻、檐椽、驼峰、雀替等处,大多巧琢雕饰,技法通常采用浅雕、深雕、圆雕、透雕相结合,饰物常见龙凤麒麟、狮虎鹤鹿、松竹柏柳、兰荷菊梅,等等,有的还有戏文中的人物,堪称一座座木雕宝库、艺术殿堂。

我们寻访来到南傍鄞江镇、北依鄞江水的悬慈村鲍家墈自然村。史载唐朝四明狂客、大诗人贺知章曾隐居于此。跨过一道环绕着村子汩汩流淌的清澈小溪——秀水河,穿过两边马头墙高耸入云、墙体上爬满青藤的几条逼仄小弄,一座木质结构的古朴建筑,赫然展现在我们眼前,它就是鲍家墈村的鲍氏祠堂。同行的鄞江镇退休教师张镇忠先生告诉我们,祠堂坐北朝南,五开间,四合式格局,门厅三门两侧室,天井、二层厢房、正厅、五开门,八檁,民国时期改为村小学,曾作为村老年人协会活动场所,保存基本完整。今废用。

鲍氏宗祠供奉的始祖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重要谋士鲍叔牙,鲍叔牙的后人即以鲍为姓。据史志记载,鲍姓自南宋末迁入,他们的始迁租鲍德为避胡元之乱自徽州来到郢江镇鲍家墈。清初,鲍姓的另一支分脉从江苏宜兴迁入这里,传入制陶技艺,故村民世代以烧陶为业,现在村北小山上有古窑遗址多处,陶器碎片堆积层随处可见。

听罢介绍,我不禁感叹嘘唏:村庄史亦是民族史,姓氏史就是人类史,此言信然。

在祠堂外面一角地上的石砖缝里,我看见一株不知名的小花,正悄悄地绽放,它开得那么艳黄,那么恣肆,却又那么淡定,那么安详……

黄山谷说:“二十年间世三变,几人能不化鹑蛙?”历史巨变,沧海桑田,作为氏族结社祭祀的场所,我国各地的宗祠,在20世纪中叶大多被作为“四旧”遭受拆除或改作他用,所剩无几,有的几近坍塌。

时届改革开放,经济日昌,民德归厚,慎终追远,蔚成风尚,宗祠又在各地逐渐修复或重建起来,然已无多少实质性的氏族活动之内容。如今的宗祠,大多成为了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比如前文提到的它山村朱氏祠堂养正堂,就不仅成为了“它山文化研究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也成为了举办各类书画展览的展厅和走书表演的演厅。

我要说,其实,这样挺好。

鄞江镇是一座充满“水德”之城。

水有十德:一、善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生育万物,无所图谋;惠及众生,不求回报。二、柔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之胜”。三、勇德。“流几百丈山涧而不惧,好像有勇”。四、公德。“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五、大德。海纳百川,大度包容。六、洁德。流水不腐,自我净化。七、忍德。顺应逆境,蓄势而发。八、信德。潮涨潮落,如期而至;夏散冬凝,不失天时。九、顺德。能方能圆,曲直随形。十、韧德。虽百折千回,而不改东流之志。

水哺育了鄞江镇这片灵秀的土地,水的品德、水的性格、水的情怀和水的意志,已融入全体鄞江人民的灵魂中,成为他们生命的基因密码。他们不仅从水中汲取生存的能源,更从水中汲取生活和生命的能量。他们是一群水的儿女。他们蒙受水的恩泽,又将这种恩泽流播到四面八方。昔秦王嬴政以水德而王天下,今鄞江人民以水德自立、自强、利天下。

不能不提及它山堰——这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筑的杰作。

它山堰是中国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浙江宁波市鄞州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 年)由县令王元暐创建。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成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山堰是一座用条石砌筑的上下各 6级的拦河溢流坝。全长1 4.4米,高约10米,宽4.8米,坝体中空,用大木梁为支架。这座坝结构奇特,建造精密,平时可以下挡咸湖,上蓄溪水。它断截郢江,上游樟溪水经此引流,一路入南塘河,最后注入宁波日、月二湖,供宁波城市之需;另一路北入小溪港至梅园、蜃蛟。两路水经支脉分流贯通郢西平原,灌溉七乡农田数千顷。涝时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汗时七分入溪、三分入江。它山堰工程,历经1160余年风霜雨雪和洪水冲击,至今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排涝功能。

上善若水。它山堰不仅是鄞江镇一座地标式水利工程建筑,更是鄞江人民崇尚“水德”、受惠于水又将水的这种恩泽广惠他乡之“善德”的体现和象征。

“水善利万物”的“善德”已化成一种血液进入鄞江人民生命的脉管中。正如它山堰修筑于鄞江镇,却惠及整个鄞西平原和宁波市区百姓一样,“善德”这簇美好的人性之花,也曾在鄞江各村的宗祠里,吐放着暗香。“善德”若泱泱之水,像托举起一条条舟只一样,将鄞江宗祠平稳地托起,载着它们在鄞江文明的河床上,千百年来,悠悠飘移。

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半个世纪之前,在民国、清代,或者明朝作短暂停留——

宗祠在旧时代,主要用作敬奉祖先、续修宗谱和处理氏族内部问题。然而,这绝非宗祠的全部功能,在中国乡村社会结构未曾遭受破坏、中国乡村伦理道德未曾受到冲击和挑战,特异的政治属性、生物学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下所孕育的祖先崇拜和氏族共同体情结,使得各地宗祠在行使其主要功能之外,也大量地举办一些慈善事业,比如设立义学、义庄、义冢、义塔,等等。“善德”是旧时代中国乡民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各地宗祠普遍推崇的乡村伦理道德。

鄞江人文渊薮,才人辈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宗族都世代重视教育。在很多宗祠的板壁上,都挂着劝谕后人读书的祖训。在祖训的诫谕下,各村纷纷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广置义田、义庄、祭田,拿出其中的部分收入,作为公共教育经费, 宗族中那些贫穷子弟入学。这种早期的带有互助性质的基金模式,就使得那些天资聪颖、禀赋特异的贫寒后生们,有了和富家子弟一样的通过读书求取功名的晋身之途。

它山村朱氏宗祠养正堂,就曾开设义塾性质的学馆。祠堂位于它山堰村西距它山堰仅百米,始建于道光二年,供奉先祖朱伯劭,堂名“绍文堂”。该祠堂为徽式建筑风格,坐南朝北,无门厅,单间门面,门额砖刻“新安遗迹”四字,乃因其始祖南宋年间自徽南新安迁入。中为天井,两旁二层厢房,正厅七开间,八檁。清道光十三年(18 年),乡绅朱云严联合族中热心教育人士,在它山庙侧创设义塾,供族人子弟读书,称朱氏真吾书塾。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绅耆朱炳藩取孟子“养浩然之气,正做人之本”之意,将朱氏真吾书塾改为养正学堂。

1922年,民国鄞县政府将养正学堂改为县立养正幼稚园。1950年8月,新政府又将养正幼稚园改为鄞江区中心小学。1978年鄞江区中心小学迁入新址,改作校办工厂、教师宿舍。至2008年,因年久失修,部分坍塌,损毁严重。2009年鄞江镇政府出资110万修缮该祠堂,按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原貌。2010年4月,祠堂辟为鄞州区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和它山文化研究中心用房。养正堂业已成为一座承载着鄞江人民深沉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记忆的标志性古建筑。

共 10176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古人逐水而居,在历史的长河里,人与水的故事经久不衰。阳光蒸腾下的河流,奔腾不息,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勤劳人民。多少文人墨客,用他们的浓墨重彩,书写着关于水的种种,这些或静或动,或清或雅的故事,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条名为叫郢江的水,在笔者灵动传神的笔下,幻发出夺目的光彩,在历史的长河中郢江边上有着丰富的人文与风景,曲世也罢,宗祠也罢,在其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由古及今,人民的智慧,让这悠悠的江水,托举着一个又一个的灿烂文明,慢慢远去。好文当共赏,感谢来稿,期待更多精彩呈现流年。遥握,问夏安【:墨璃】【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522 0】

1楼文友:201 - 15:56:19 好美的文字,仿佛赋予了水生命

2楼文友:201 - 09:26:4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生物谷灯盏花系列产品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

灯盏花制剂怎么样

做微信小程序多少钱
云南道地药材灯盏花好用吗
骨关节炎病人的饮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