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灭法师修行的次第四净土修行的层次之二
兜率净土
现在,我要向大家隆重推荐兜率净土。根据《弥勒上生经》所描述的兜率净土,就在我们欲界的第四层天上。弥勒净土,就是我们天上的理想世界。兜率净土也叫弥勒内院,是弥勒菩萨现在说法的地方,这个净土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弥勒菩萨与佛当初是同时修行,但佛陀早就成佛,而弥勒菩萨现在仍然在弥勒内院修行菩萨道,这是当初发心不同所致,唯有比较相同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悲心愿力,几乎都是对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护念摄受。兜率内院,离我们这个世界不远,要往生到弥勒净土,不必像求生其他的净土,要具备非常艰苦的修行,才能往生。往生兜率净土只要我们皈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发愿往生即可。弥勒菩萨的慈悲与善巧方便,使这个世界的众生容易得度。比如说:象一位大学教授,他发心到一个小学里去教书,他本身学问很好,他的教法也很好,但是他愿意为这些小学生教书,这就是回真向俗的精神。
菩萨是大慈大悲,但是弥勒菩萨也是一样大慈大悲,他有一个名号叫慈氏,由这个名号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也是大慈大悲的圣者。凡修持一切法门,不出信、愿、行,欲求生兜率净土,亦不离此信愿行三者,是往兜率内院之三种资粮。
一、信:信是断疑生解之义。须知佛法如大海,由信而能入。《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深信兜率内院是弥勒菩萨受佛殷勤付嘱,为度释迦佛法中未得胜缘,而欲得解脱者所建立的。《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云:弥勒!现付嘱汝,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正法藏时,你当守护佛法僧宝,莫使断绝,更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由此可知我们要相信如来金口所宣,应如是受持,决定上生兜率净土无疑。
二、愿:愿是发愿《法苑珠林》云:凡夫力弱,习恶固多,其心怯弱,初学佛法,恐畏退散,故常发大愿,扶持是行,乃至终身…自在往生,弥勒内院,得至佛前,随念修学,证不退转。由此可知,求生兜率净土,必须常发大愿。玄奘也是一生常修弥勒法门。发愿上生内院得见弥勒,同时常对大众说偈云: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原共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三、行:行是实行,所谓实行修持兜率净土法门。兜率净土法门,摄机最广,行持最易。古德云:一斋戒能为上品之修因,一称慈氏圣号,便成弥勒眷属。欲求至速成就弥勒净业者,常修六事行法:
一精勤修习福、敬、恩、悲田中,所作等事。
二威仪不缺,坚守诸戒,常称圣号等。
三献地扫塔,庄严道场,整修佛像等。
四香花供养,四事杂物,随意给济等。
五勤修有漏凡夫三昧,闻思定等。
六广读大乘经典,演说修习十善业等。
具备六事者,则能上品上生,其中修一二种,亦可得上生兜率净土,亲见弥勒菩萨,闻法证果。我们能修持最简便的六事行法,就必能获得弥勒菩萨的大悲不思议力,由顶门上放出毫光,遣令无数的天子,雨曼陀罗花,来到眼前,奏鸣天乐,散播异香,须臾之间,即到兜率陀天,安详地坐在宝莲台上,身心得到泰然自在。听闻妙法,速证不退转果位。当知,时值末法之今日,魔强法弱,善知识难遇,唯有勤修弥勒净业,求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菩萨,证不退转,将来得赴龙华初会,蒙佛授记,得无上正等正觉,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啊!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弥勒的化身--布袋和尚。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那笑容满面、长长耳垂、圆圆的大肚子,袒胸露腹,手持布袋的形象,人人见了都欢喜,其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楹联更是脍炙人口。弥勒这个在中国的形象其实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外形塑造的。
历史上,尽管各色人物自称为弥勒化身,以弥勒降世临凡自居,然而得到公认的,惟有明州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系唐末五代时期的僧人,法名契此”号长汀子”--因为他是明州(宁波)奉化县城北长汀村农民张重天的养子。契此长大后在岳林禅寺出家,曾经在海边的天华寺常住。由于他宿具灵根,很快就大彻大悟,豁然领会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开悟之后的契此,在江浙、福建一带云游多年,直到公元900年前后,才重返明州。此时的契此,形体肥胖,宽心大肚,出语无定,随处寝卧,时常以禅杖挑一布袋出入街市,随缘应斋,饮食之余,投入袋中,他的那只布袋似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十分神奇。布袋和尚常作歌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布袋成了他片刻不离身的宝贝”因此,人们都称他为布袋和尚”或者干脆称他为布袋”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契此的布袋成为一种宽厚、包容的象征。
相传布袋和尚有许多神奇怪异的举动。有一次大雪天,他卧在雪地里一夜,不但没有冻死,并且雪不沾身,因此人们对他感到奇异起来,他向人家化缘,把化来的东西再卖出去,把得到的钱去救济贫苦的人。总之,他自己是不存分文的。他示人吉凶很灵验,天如果要下雨,他就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骤行走,表示大雨快来似的;如果要出太阳,他就穿着有高齿的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日子久了,当地的农民都以他的行动为气象台,看他的举动就知道天气有什么变化。四明的亭长不信佛法,又以布袋和尚颠疯作态而不事事,看见就加以垢辱,并且把他唯一的布袋,夺下放火烧掉!可是隔天看到他仍背着布袋,来去如旧。如此三次夺烧布袋,可是三次仍然复旧。因此亭长甚为惊异,不敢再烧了。后来,布袋和尚圆寂,亭长自备棺木,厚殓以赎过去垢辱之罪,但众多人却抬不动棺木。另有一姓童的居士,他平素很敬重布袋和尚,所以另以棺换之,此时抬棺木者少,而抬之轻若毛羽,观者称奇,遂为其建塔于封山之原。
布袋和尚身在佛门,心系民间,深受人们喜爱。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大青石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顺化。直到此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其后在其他州有人见和尚亦负布袋而行。从那时起,人们争相描摹他的形象供奉。而他游历过的广大江浙地区,首先以他那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造像,取代了原来的弥勒佛像,堂而皇之进入了各个寺院的天王殿。到北宋时期,布袋和尚是弥勒化身的传说,得到了皇家的认可,元符元年(1098)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菩萨塑像于寺內,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从此天下寺院才开始供奉布袋和尚。至此,印度的庄严神圣的弥勒佛,演化成了亲切可爱、乐观豁达的中国的布袋和尚形象。有人曾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布袋
布袋泛指一切布制袋状容器,相对其他容器类型,袋状容器具有轻便,可折叠保存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净土
净土,是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也就是清净功德所在的庄严的处所。是诸佛菩萨为度化一切众生,在因地发广大本愿力所成就者。因为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因此也就有十方无量的净土。例如弥勒净土、弥陀净土、药师净土、华藏净土、维摩净土。而释迦牟尼佛的示现成道,伟大的本愿就是在于净化人间,期将娑婆秽土转化为清净国土,这也是属于净土思想的范畴。净土思想在现世人间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也是修行的重要法门。狭义的净土专指西方极乐净土,这是因为在中国及日本、韩国特别弘扬弥陀思想之故。又因《大方广佛华严经》、《阿弥陀经》等诸经的推崇及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有所谓“诸经万论,导归极乐”的“统摄八宗”之势,因此,以弥陀思想为主的净土宗在中国及日本、韩国的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大师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善导、道绰、慈愍等大师的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喜爱,和禅宗一样,为影响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最深远的宗门。当代由于净空法师等高僧大德的大力弘扬,弥陀净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面积的传播,国内外修学者及修学成就者亦日益增多,对净化现代社会风气作出了显着的贡献。
进口原研他达拉非效果怎样
老君炉藤黄健骨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