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从李木生作品看中国当代散文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李木生的名字不见得广为人知,但是却代表了中国文坛中的大多数:扎根于脚下这片土地,关注草根,潜心创作。中国文坛如何认识这类作家的价值,他们的边缘化于创作是幸或不幸?

李木生的散文作品以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的独立意志与自由精神,将思索的笔触深深地探入在当下的现实与人性的最细微之中,直面民族与平民的悲欢,勇于再现弱者、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苦难;同时还常常以清醒的反省,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现实与自己心灵的黑暗之处,从而让精心打磨、带有着情感与诗性的文字透出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展现了生命的大气象与精神的高境界。

《海燕》杂志主编古耜表示,李木生以济宁为起点,把土地当成文化资源,打了一口文化的深井,努力用当代意识关照这块土地。诗人食指指出,好文章首先要好读,要留下思考的空间,边缘化对文人不是坏事。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李师东指出,散文的本土化创作很重要。一个写故宫,大家都去写故宫;一个写西藏,又都一窝蜂去写西藏。其实作者了解并不多,缺乏和土地的精神联系。貌似有感情、有觉悟,其实还是很陌生。最好的散文还是本土化散文,这样的散文写好了,酒香不怕巷子深。《时代文学》主编李广鼐也提出,要守住脚下的这块土地,把这块土地写足写透。

古耜认为,李木生的作品,体裁广泛,创作路数宽,但历史文化散文是他一功夫最深、也是影响最大的。对这类文体,散文界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离开了散文的生命体验,是资料的堆积,有人认为历史文化散文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如何待这种文体得失?古耜认为,简单否定是站不住脚的,历史文化散文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知识分子思考传统文化还是有值得继承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成为重要命题, 历史文化散文的出现,是时代思潮在文学领域的反应。李木生的大散文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同时,在普及文化知识上也功不可没。在商业社会的物质语境下,更需要有深度的、高端的代表知识分子的精神能得以强化。很多精英作家通过历史散文这一途径,表达人文追求,抵达精神的高地,对抵制散文过度商业化有积极的意义。在李木生的历史文化散文中,对底层的关注、对草根的热爱、对弱者的呵护令人尊敬,对知识分子本身的反省和检讨,具有现实意义,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良知、勇气和胆识。同时,他在写作中考证方面,也做了充分的案头准备。很多历史文化散文只是吊书袋,缺乏文采,而李木生始终充满 。

中国文坛的某些写作变成操作,很多人动笔即冲着评奖,总在考虑从什么角度引起评委的关注。而李木生的写作是纯粹的,李木生一直安静地写作,保持着作家的本色,完全是心灵的驱使。李晓虹表示,无论写什么,始终如一地跟生命的心灵的苦难相联系,他对于苦难和困境的认识,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表达,还在苦难中寻找力量,寻求精神的抚慰,寻找苦难中的理想之光。

作家李存葆也表示,李木生的创作态度令人尊敬。认为,评论界对李木生的认同度很差,在中国当代散文界是值得推崇的,他,散文创作不以新与旧,大与小(长与短)而论,而是以好坏论高低。李木生坚持传统,将传统文化链条厘清之后再创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是扎扎实实的。宗元指出,李木生的散文基调,继承了传统文化无法摆脱的社会感渗透在他的作品中。

作家李贯通表示,散文是令人敬畏的文体。只有散文才是抵达人心抵达灵魂的文体。只有高尚的品格,才能有高尚的散文。当下媒体对散文伤害很大,一些散文以虚为荣、空洞无物,企图构建精神大厦。

李木生从八十年代末开始从事散文写作,已经出版与发表散文作品150万字,其中近百篇(次)散文入选全国各种选刊、选本、大中小学读本及初、高中试卷。散文《微山湖上静悄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散文集《午夜的阳光》获山东省省委、省政府首届泰山文艺奖,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获中国散文协会冰心散文奖,被雷达先生称为这些年来让他“眼睛为之一亮的散文作家”。

他的成果和影响是不成比例的。电灯一发明,油灯退出了历史舞台,汽车一发明,牛车安息了,但文学不是这样。《诗经》《红楼梦》从来不因科技的发达而减少影响力。他历来反对散文虚构,平庸的画家是模仿,深刻的画家是表达,天才的画家是自由创作。

儿童湿疹易得哮喘

轻度骨质疏松症状

冬季皮肤病的种类

女性尿频尿急尿痛怎么治疗
灯盏花药业哪家好
微店制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