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网

丁香北燕南飞散文

秋末冬初,气温随着季节的变化,渐渐的凉了下来,只见一批批北燕,飞往南方,四季如春的海南岛,是他们向往的迁徙之地。这些北方的“燕”,就是长年春夏,在北方农作物育种田里,不断探索的农业科技人员。这些人,常年南北奔波,不断的在农作物育种上创造辉煌,给十三亿中国人,带来无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作物育种,在北方由于光热资源条件的限制,只能种植一季作物,而且周期长,速度慢。因此,农业专家及育种科技工作者,把眼光投向光热资源充足的海南岛,进而缩短作物育种周期,尽早的选育出新品种推向市场,满足人们的生产需要。

海南岛地处热带的北缘,属热带的季风气候,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这里长夏无冬,光温充足,玉米在这里一年二熟,水稻三熟,菜满四季。是我国得天独厚的作物繁育生产基地。它像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地的农业科技育种人,像候鸟一样,每年10月至来年5月,义无反顾的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从事南繁育种。

南繁育种始于六十年代,经过农业科技人员的不懈探索,取得了宝贵的南繁育种经验后,才有今天大批的农作物育种人员涌入海南。我从七十年代开始,直至现在,几乎每个年代,我都去过海南岛,从事玉米育种和良种繁育,见证了南繁育种的艰辛与快乐。

七十年代中期,我第一次去海南岛,驻足在海南省崖城县荔枝沟,从事南繁育种工作。当时我国经济还很落后,交通也不发达,一路乘火车,登轮船,坐客车,历经十天多的时间,才到海南岛。由于长途坐车奔波,导致双脚浮肿,鞋都穿不进去,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酷似战场上退下来的伤兵,现在回想起来还感到好笑。当我踏上海南岛后,顿感炎热袭人,暖如盛夏。只见山峦叠嶂,椰林挺拔,鸟语花香,与北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相比,让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大有不来海南岛,一生遗憾之感。

当我们来到育种所在地荔枝沟时,另一番景象把我们惊呆了,只见村寨的人们,好多还居住草房,室内光秃秃的漆黑一片,不见像样的家具。泥土道上,水牛拉着木轱辘车吱吱作响。孩子们背着小竹篓,在荒郊野外捕捉食用动物,挖着野菜。村口的黎族的老人,有的光着脚,裸着背,蹲在地上吸着竹筒制作的水烟袋,吐着一口口的白烟。还有一些人,嘴里嚼着槟榔,吐出的口水像血一样,随处可见。做饭的时候,村民们都用石头搭起架灶,上面放着铝锅,锅底下烧着木材,熬着稀稀的米饭,和炖制的蔬菜汤。听他们说起话来,我们也听不懂,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面对这如此贫穷落后的场面,使我们入岛时的高兴心情,顿时灰飞烟灭了。

在海南岛,我们就像过日子一样,一切生活用品,都由我们重新办制。购买穿的衣裤都得用布票,为了节约,衣服穿脏了就洗,晒干了再穿。有时只好坦胸露背,在海南三十多度的高温照晒下,先是皮肤发红掉皮,然后逐渐变黑。购买粮食需用全国粮票,大米都是籼稻,吃起来没有粳稻的米香。购买蔬菜,种类也非常单一,大多以油菜和空心菜为主。为解决吃菜困难,我们来海南时,特意从家里带些大豆,经常炒盐豆吃。烧柴靠自己去海南岛划定的山上去砍,还经常遭到毒蛇和毒蜂的袭扰,每次上山都吓的心惊肉跳,砍回来的木材,劈成小段晒干,然后进行烧火做饭。吃的井水特别浑浊,水取回来后,放在缸里靠沉淀后才能饮用。生活非常艰苦,令人难以忍受,但为了南繁育种工作,我们都默默的坚持着。

进入八十年代,我来海南岛南繁育种时,市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贫穷落后的海南岛也有了改观。好多农业科研院所,都相继在海南岛建立了科研基地,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冬季,海南岛雨水较少,极大的制约了农业生产,造成市场蔬菜较为欠缺。因此,我们来海南时,带一些黄瓜、豆角、西红柿、茄子等北方蔬菜种子,在海南自己种植,为早日吃到自己种植的蔬菜,我们在完成育种工作外,每天都起早贪晚,在附近的大水坑中一桶一桶的取水,进行浇灌,几乎一天没有休息时间,累的腰酸腿疼,筋疲力尽,躺在床上,望着棚顶,思念着家乡。有的第一次来海南的科技人员,由于水土不服,经常拉肚子。有的花粉过敏,再加之蚊虫叮咬,身上起着一块块红包,痒的难受无比。有的经受不住艰苦的考验,面临着困难而退缩。好多人来了一回海南岛,再也不想来第二次。

九十年代后,我再来海南岛南繁育种时,海南岛经过改革开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的落后面貌,经过综合治理及不断的基础建设,已不在所见。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高楼林立,道路宽广,青山绿水,稻谷飘香,蔬菜遍地,瓜果满园。特别是迷人的热带风光,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奇特绚丽的海洋资源,质朴淳厚的民族风情。真叫是天造地设,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但去往南繁育种的科技人员,无暇关顾这迷人的景色,整天摸爬滚打在育种田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从事农田操作与管理。特别是在作物套袋授粉时,为抢夺时间,防备错过授粉良机,中午饭都顾不及吃,一忙就是一整天,滴滴的汗水,流淌在寻梦的试验田里。滋润着一株株绿色的植物生根、开花、结果。

海南岛这块神奇的热土,承载着农业科技人员的希望,孕育着科技人员的梦想。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利用海南发现的水稻野败不育株,成功选育出野败型籼稻不育系,利用三系配套,成功的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种遍了我国大江南北,不仅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把美国玉米种,经过多次海南加代选育,培育出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推遍全国各地,创造了我国玉米单产的最高记录,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棉花专家郭三堆,在海南成功研究出双价抗虫棉,改写了美国抗虫棉,独霸我国市场的历史。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农业育种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常年南北奔波,抛家舍业,历尽艰辛,刻苦专研,无私奉献,不断探索,每年通过我国各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农作物及果蔬新品种几千个,进而更新换代老品种,使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果蔬品质不断改善。这些成就,都是农业科技人员,通过南征北战,给我们带来的经济实惠,才使我们衣食饱暖,餐桌丰盛。

不亲身去南繁育种,感受不到南繁育种的艰辛。农业科技人员,每次去南繁育种,都像一次次大考一样,面临着旱涝、台风与虫害等自然灾害,都不惜一切代价与其顽强的抗争,稍有怠懈,就会全功尽弃,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如此巨大的压力,负重在南繁育种人的肩上,为完成好南繁育种任务,只有不断探索,勤奋耕耘,努力拼搏,才能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

从六十年代起到现在,南繁育种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育种人,前仆后继的传承着,好多育种专家及育种科技人员,少则一年,多则三十多个年头,在海南岛的冬季度过。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把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洒在了海南岛南繁育种的事业上,实在令人可歌可泣。期待南飞的“燕”,载着胜利的果实,早日回归。

共 274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很有还原性的文章。作者以七十年代至今,以几次光顾海南岛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进行细致性的对比。从七十年代海南岛的荒凉原始,到现在经济腾飞,种植业发达。这里面有国家改革的大方向,有现代化科技的助力,更有勤劳朴实的海南岛人辛苦拼搏的结果。一代又一代育种人,前仆后继的传承,终于育出胜利的果实。文章前后迎合,文笔流畅,实为佳作,推荐欣赏阅读。【丁香:凌雨涯】

1楼文友: 08:17:29 感谢的综合评述及点评。

2楼文友: 21:00:47 有见闻,有感慨,有沉思,有收获的喜悦!文风流畅自然结构紧密,拜读学习问好老师! 坐着可以看到一片风景;走着可以领略一路风光!等着老去?还是走着老去?

楼文友: 12:48:12 谢谢评论与赞赏!

云南省特色植物药有哪些

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省特色植物药怎么样

维生素D滴剂吃多了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怎么样
乙型流感饮食吃什么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