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

靖远煤业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实施情况的汇报

靖远煤业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实施情况的汇报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

(二OO六年八月十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正值举国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国家局在兰州隆重召开全国本质安全型示范矿井创建工作座谈会,充分体现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这对动员和激励我们煤矿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加快建设制度规范、管理科学、技术先进,人、机、环境高度和谐统一的本质安全型矿井,开创安全生产良好局面,为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振兴煤炭工业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就靖煤公司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实施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企业基本情况

靖远煤业有限公司是于2001年8月在原靖远矿务局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国有大型企业,现有总资产近33.7亿元,在册职工25000余人。矿区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地质保有储量9.6亿吨,成煤期为侏罗纪,煤种为不粘结、弱粘结及气煤,主导产品“晶虹煤”以低硫、低磷、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良品率,被评为“全国质量稳定合格产品”,长期被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及国内外客商所青睐。矿区原有5块煤田,现开采大宝、红会、王家山3块煤田。其中大宝煤田属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松软煤层,红会煤田属缓倾斜坚硬特厚煤层,王家山煤田属急倾斜特厚煤层。主采煤层以特厚易燃煤层为主,煤尘均有爆炸危险性,矿区小窑破坏区域水、火、瓦斯集聚。矿井原设计煤炭生产能力666万吨,随着王家山急倾斜特厚易燃煤层长壁综放开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攻克及推广应用,靖远矿区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以综采综放为主导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综采放顶煤开采体系,矿井实际生产能力达850万吨/年以上,预计2008年原煤生产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年以上。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正向经济与环境、人与环境和谐健康发展轨道迈进。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挑战,靖煤公司各级领导将以新的面貌,新的步伐,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大力弘扬“顽强拼搏、永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全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煤炭资源加工和综合利用为方向,以煤炭、化工、电力为主业,实施煤炭多元化发展战略,为早日把靖煤公司打造成一个多元产权结构、煤基产业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新型能源企业集团而努力奋斗。

二、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项目概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议精神,国家总局第8专家会诊组于2005年6月17日—19日对我公司所属原7个生产矿井进行技术会诊,查出各矿井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共7类14条,为切实有效地治理各类重大隐患,杜绝重特大煤矿事故,我公司结合《煤炭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靖煤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明确提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的设想,立即组织精干人员,根据专家组提交的《靖煤公司安全技术会诊报告》及甘肃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靖煤公司安全生产问题监察意见》,编制了《靖远煤业有限公司2005年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报告针对各矿井通风、供电、运输、瓦斯综合治理、监测监控等系统设备老化、装备落后以及小窑破坏区域灾害防治等问题提出了详细的投资改造计划,计划投资79985万元。欣喜该项目在短时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被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列为全国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示范项目。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科研院所的密切配合下,我们紧密结合靖远矿区实际,把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作为公司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项目实施的新思路、新方法,保证项目按期顺利完成。一是明确项目实施的目标、指导思想 、实施原则,针对各生产矿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专家建议的安全技术改造内容,结合企业发展规划,按轻重缓急,以优先解决影响矿井安全生产重大问题为原则,考虑瓦斯对煤矿具有颠覆性破坏的实际,规划率先在大水头矿、魏家地矿实施,并明晰具体措施及要求。二是成立了由靖远煤业、魏家地矿、大水头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中心、西部世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为成员单位的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落实,制定项目研究实施计划,对项目工程内容、实施期限、项目负责人做出了具体的安排。2005年完成了资料收集、调查分析、可行性研究论证、实际勘察、能力核定、优化设计、职工生理心理素质测试等工作。三是邀请有关专家,举办各类形式的知识讲座和培训班,加大培训及教育的力度。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教育,矿井从业人员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工作意识、安全管理能力、业务知识水平和岗位操作技能明显增强。四是从2006年起,该项目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单位尤其是魏家地矿、大水头矿高度重视,按项目规划,明确项目主体,制定实施目标、措施,其他各矿积极编制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方案,已报公司审批。项目规划的制定及顺利实施,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模式从粗放管理型、管理措施型向工程装备型、本质安全型的根本转变,切实提高煤矿本质安全水平指明了方向。

三、靖远煤业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所作的工作

围绕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原则,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一)广泛学习,深入总结,积极构建本质安全矿井建设的基本理论

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项目的实施将会事倍功半。一年来,我们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研究德国、日本、国际壳牌石油公司、美国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先进理论,借鉴国内外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研究安全管理的理论。同时,从构成安全生产主要因素人、机、环境等方面全面分析国内外重大安全事故形成原因,认真总结靖远煤业以往安全管理成功做法、存在的问题及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努力寻求我公司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新思路、新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探索,提出了靖远煤业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模式,即:采用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思想与方法,追求人、机、环境、管理各要素的和谐统一,在现有经济、技术可行及资源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实现安全无事故的矿井恒久性安全目标。

(二)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运用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

按照靖远煤业本质安全矿井建设具体内容,针对企业生产特点,创新思维,灵活运用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完善技术优化系统、人理优化控制系统、人机环境综合控制系统、人与管理优化控制系统、本质安全管理信息支撑平台。一是积极探索建立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煤矿单元化柔性生产模式,清晰煤矿生产组织,顺畅内部管理,为本质安全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二是针对煤矿行业的特点,以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基础,初步建立中国煤矿行业的安全、环境与健康(CHSE)三位一体的标准体系,为煤矿一体化的认证工作提供统一的指导平台,同时也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标准化保障。三是我们从分析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内涵入手,分析影响煤矿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因素,提出提升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对策体系。四是建立了企业“5W1H流程化管理方法”,将业务流程进行疏理,为本质安全高效运行体系中的重要因素——物料管理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五是优化现有的物料管理体系,增强物料管理的准确性及效率。

(三) 转变观念,注重精细化管理,努力营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良好环境

我们积极引入现代科学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一是依照党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建立本质安全型矿井长效机制,在公司原有十五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安全奖罚、安全风险抵押管理办法,制定下发《靖煤公司领导干部下井跟班制度》、《靖煤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及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办法》、《靖煤公司井田内非法小窑整治管理办法》,编写印发《靖煤公司煤矿职工安全手册》。积极推进层次化管理,以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岗位人员安全生产制为重点,不断完善自下而上,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体系。二是初步建立安全质量一体化管理体系,要求从业人员自觉按照“体系”的要求,规范管理行为和工作行为,严格安全程序化作业,彻底杜绝工作环节中的不规范和随意性问题。三是注重“自觉行为”的培养,加强全员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探索安全培训工作的有效途径,解决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岗位需要,精心安排培训内容,完善跟踪考核机制,做到专门培训与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坚持谁懂安全、谁管安全,谁来负责安全培训,使安全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促进安全培训工作经常化,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技能。四是大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从业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营造科学文化氛围,将“安全为天”的观念延伸到企业从业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从业者在安全工作中的“自觉行为”,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软环境”。五是进一步完善班组成本核算体系,健全完善监督激励机制,严格控制生产成本。通过全方位推行精细化管理,促进了本质安全型矿井健康发展。

(四)科技兴安,加大投入,为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奠定基础

加快技术创新是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的重要条件。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解决矿井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将科学技术进步放在首位,围绕矿井深部难采煤层实现机械化、集约化开采、瓦斯治理和防灭火等技术难题,积极组织力量,强调产学研结合,进行技术创新与集成,有效地解决了一批制约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先后攻克不同煤层赋存条件下的综采放顶煤技术,形成靖远矿区独具特色的以综放为主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综采放顶煤开采体系。全面推广应用煤巷锚支护新技术,先后研究和试验成功了“复杂应力松软煤层中综放工作面大<

胃部不适
池州哪里能治疗白癜风
莱芜白癜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