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柳岸儿子长大以后小说

一、傍晚

七月将尽,这也是一年最炎热的季节,老天已经二十多天没下雨了。干渴的土地已经有了裂缝,玉米追过了肥,正顽强地生长着,看了叫人心疼。人们在焦虑着,如果再不下雨,会怎么样呢?

刘百英把面条擀好,就等老伴吴老蔫回来下锅了。

年近六十岁的刘百英,已经是典型的农村老太太了,稀疏、花白的头发束在脑后,这显得她那瘦弱的身材略高一些。

儿媳丽娟趴在西屋的床上,专心地鼓弄着,五岁的儿子在她的身上骑马玩,她浑然不觉。

傍晚六点多,院子里传来几声牛叫,刘百英抬眼向窗外望去,老伴吴老蔫穿着背心,肩上搭着外衣,佝偻着腰,赶着两大一小的老牛进院了。

听到牛叫,五岁的孙子早已飞跑出去,吴老蔫抱起孙子转了几圈,然后在孙子的脸上一阵乱亲。

刘百英往灶里凑了些柴禾,锅里的水终于沸腾了,她掀开锅盖,把切好的面条下了进去。

“当家的,啥饭那?”放牛的从外面迈进外屋,看到在锅台上忙活的老伴,笑眯眯的问道。

“是你爱吃的,面条。”刘百英回转身,扫了老伴那风吹日晒的黧黑脸,和额头上那几道嵌得深深的皱纹,淡淡地回道。

刘百英支起了饭桌,收拾上碗筷,然后向西屋柔声叫到:“丽娟,吃饭了。”

刘百英给每只碗都挑上了面条,又向西屋叫了几声,一家人才终于围齐了桌子吃饭了。

“妈,爸,我和你们说个事,”坐在对面的儿媳抬头向婆婆说道。

“说吧。”婆婆迎上了一个大大的笑脸,眼睛笑了,嘴笑了,脸上那细细的皱纹也渗出了笑意。

儿媳那长长的睫毛呼扇了几下,清澈的眼睛扫了扫婆婆,淡淡的说道:“下半年我想去县城陪孩子上幼儿班,想在那里买个房子。”

婆婆那满脸的笑意顿时僵住了,像一尊雕像。

公公吃面条那晃动的头也立马不晃了。

只有小孙子把一些面条弄到桌子上,一些在碗里,一些粘在脸上,还在胡乱地吃着。

“我说丽娟,咱村里就有幼儿班……”还没等公公说完,儿媳那薄薄的嘴唇就动了:“爸,都啥年代了,我们都不要紧,关键是孩子,屯子总不如城里,你不希望你孙子受个好教育?再说了,去买房的咱也不是第一份,咱村里都去多少了,为啥咱就不能啊?”儿媳脸红脖子粗,一脸的怒气,连珠炮似的回应道。

婆婆终于缓过点劲来,僵了的雕像又开始复活了:“先吃,先吃,嗯嗯,咱们媳妇说得有道理……”刘百英嘴是这么说,往嘴里送了两根面条,筷子却再也没有伸向碗……

二、夜色

刘百英收拾完屋里的灶上灶下,经管完外面的鸡鸭鹅,又担了几挑水浇浇菜园子里的青菜。吴老蔫给老牛割了几抱青草,直到暮色完全笼罩了这里,他们才进了屋。

西屋房门已经关上了,刘百英和老伴来到东屋,没有开灯,吴老蔫上炕倚着墙,卷起一颗旱烟抽了起来。刘百英铺上被,倚着窗台斜躺着。

屋子里的蟋蟀“嘟嘟嘟”地叫了起来,此起彼伏,不一会儿就联成了一片。外面一丝风也没有,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蟋蟀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越来越使人烦躁。

过了许久,吴老蔫幽幽地说道:“当家的,你说吧,咱用啥买楼啊,就是把咱俩骨头搓成渣子卖了,也买不起啊!”

这时,屋子里仿佛没了蟋蟀那“嘟嘟”的声响了。

“小点声,”刘百英用手指了指儿媳的屋里,瞅了瞅炕头还在靠墙的老伴,心里一阵酸楚。老伴挨了一辈子累,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他只知道干活,他是村里出了名的好人,他没和任何人发过脾气,也不会和任何人计较任何事,永远是笑呵呵的。由于总是笑呵呵的,所以这笑在他脸上,也显得很机械了。他从来不会为了自己花掉任何一分钱。几年前过年,她看他过年了还卷烟抽,实在过意不去,就顺便给他买了一条三十块钱的香烟,他说啥也不抽,硬是自己给退回去了。在家,他从来不问什么,也没有什么意见发表,家里的事都是自己在掌控,他对自己很崇拜,认为只要有自己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他问了一句之后,似乎在等待她的回答,仿佛遇到了一道难解的题,也只有她才能破解。

她没有吱声,又过了许久,还是没有吱声,那屋中令人烦躁的声音又此起彼伏……

刘百英始终没有吱声,脱衣躺下。吴老蔫也悄悄躺下。

刘百英望着窗外,月牙还没有出,一片漆黑。

刘百英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这几年村里的大小媳妇们进城租房买房陪读,已经成了一种时尚。平时她揣度着:自己家的媳妇能不能张罗进城陪读啊?家庭好一点的也整不起,去了几家也都外债累累了。这些农村的小媳妇们经不住城里的灯红酒绿,扛不住二流子男人的浪漫和花言巧语,几句甜言蜜语就足以使她们神魂颠倒,用不了多长时间,她们也许就会撇下自己的孩子、家庭飞走了……

刘百英一想到这些,不禁脊骨发冷。儿媳晚饭时提的要求,那确实一道难题.就算她所担心的事情不会发生在她的家,就钱的方面,在这个家庭,也是无法破解的。在县城买个楼,至少要三十几万,还不算装修和一些物品。自己的家庭是个什么状况自己比别人更清楚,只种了几十亩薄地,即使风调雨顺丰收了,能剩几个钱呢?即使两头老牛每年都不空肚,最多也就能得两个犊,也只能剩个五七八千的。儿子在外干建筑力工,几个月下来最多也就能拿回个七八千元,再还哪有收入啊!一年到头,媳妇那最少给五千,孙子的压岁钱,平时儿媳换季的衣服钱,孙子的零嘴钱……周围亲朋好友屯邻的大事小情还得需要钱,真是够人受了,动不动就有礼份子,名目也越来越多,婚丧嫁娶、修房垒垛、当兵过生日、生孩子满月……名目数不胜数。村里袁三的爹赶马车摔了,没摔死,也搞了个庆贺,摆了酒席,立了账桌子,也得随礼。一有来请喝酒的,她的脑袋就发木,打怵得很,害怕得很,但咋地礼也得随,咋难面子也得要。

怎么办呢?儿媳的要求,自己没能力答应,如果不答应行吗?刘百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有了几间屋子,院子用篱笆围上,有了鸡鸭鹅的叫声,这就是家了,但家要靠支撑,她在苦苦地支撑着这个家,特别是儿子长大以后。

说道儿子成家,那难以忘却的记忆又重新浮现了……

三、儿子的婚事

十年前,儿子已经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对象。儿子也是忠厚老实的主,说句话脸就红,和他爸也差不了哪去,还有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所以也没上什么媒人。刘百英想想就犯愁。在农村,这个年龄也算是大龄的了,这个年龄也是个临界点,再过个三年两年的没对象,那就是彻底没辙了。农村十八九、二十来岁有相当的都订婚了。当母亲的她,心里火烧火燎的,整天坐卧不宁。

本屯有个叫王大眼睛的,小个,瘦瘦的,刀条脸,却长了一双硕大的眼睛,人送外号王大眼睛。细看他的眼睛,外圈是黄色的,据说肝不好,里圈是红色的,据说是喝酒的缘故。

一次家里的大花牛病了,他来帮忙给牛灌药,。完事王大眼睛进屋,东扯西扯,已近中午,也没走的意思,刘百英就煎几个鸡蛋,弄两个小菜,王大眼睛就喝了起来。

几杯酒落肚,王大眼睛的话就更多起来:“弟妹呀,我和老蔫都五十,我生日大,我是大哥了,以后咱们就处,日久见人心,以后你就知道我王大眼睛讲不讲究了。”

吴老蔫舌头也不听使唤了:“你四(是)我大哥,咱们就处。”

“弟妹呀,你家儿子今年多大了?”王大眼睛随口一问。

“二十四了。”刘百英赶紧回道。

“还没对象吧?”王大眼睛的外圈眼睛也微微的红了。

“没有相当的,”刘百英看着他那双大眼睛,“大哥,有相当的可别忘了给你大侄子介绍一个呀!”

王大眼睛咂了一口酒,吃了一口炒鸡蛋,把筷子放在碗上:“弟妹,穷帮穷,富帮富,种地就帮耪地户,你别说,还真有一个。”

这句话,对于刘百英不啻一声响雷,她顿时激灵起来,凑了上来:“大哥,哪的呀,快说说让弟妹听听。”

吴老蔫一听,也有了反应,赶忙起来又给王大眼睛倒杯酒:“这事就靠大哥了。”

“后屯离这十来里地我连桥家有个闺女,今年二十二了,也想在一左一右找,”王大眼睛又咂了一口酒,“我是相中你们老吴家了,根正,老实厚道,杀猪看圈,找婆家一辈子事,你们人家是没说的,就是不知你儿子在外面怎么样。”

“我儿子在外面那才叫能吃苦呢,十七就在外面打工,”刘百英的眼里散发出希望的光芒,“大哥呀,不是我打你面夸我儿子,他一年总能拿回两万多,说媳妇自己挣的钱就够了。”

“妥,”王大眼睛端起酒杯,“这事包我身上了。”说完,一扬手,一饮而尽。

“那敢情好了,我今天可是遇到活菩萨了,大哥,哪天弟妹给你炖鸡!”

……

又过了几天,鸡也炖了,酒也喝了。

又过了几天,还没有什么动静。

刘百英问了几次,王大眼睛总是说:“不忙不忙”

……

又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回来了。晚上刘百英去小卖部买东西,碰到了王大眼睛的老伴,她主动上前搭讪:“百英,听说你儿子回来啦!”

“是啊,大嫂。”刘百英热情地上前应道。

“挣回多少钱啊?”

问话有意,刘百英当然知道:“大嫂,孩子才走一个月零几天,才拿回三千块。”她张口就来,没有丝毫的破绽。

“不少不少,”王大眼睛老伴顿了顿,“我家明天急用一千块钱,能不能借我?”

“什么一千两千的,大嫂只管去取,别人不行,你家还能不行?”刘百英一脸的轻松,“大嫂就说什么时候去取吧?”

“明早吧。”

……

刘百英回去,一下瘫坐在炕上,儿子走这一个多月,哪里拿回什么钱啊?工地始终没开工,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得回来,有活再去。明天王大眼睛老伴就要来取钱,这哪是借钱,分明是试探啊!

刘百英如坐针毡,在屋里焦虑地走来走去。她终于想起邻村开缝衣铺的张裁缝。有一年张裁缝在村里种亚麻,正赶上连雨天,刘百英两口子没少帮他干活,还吃住在她家。

刘百英连夜去了邻村,借回了一千元钱。

第二天刚吃完早饭,王大眼睛老伴果然来了,刘百英把一千元钱递到王大眼睛老伴手里:“大嫂,数数,不够吱声。”

借钱的走后她有些后怕,如果再多借几百那不就糟了?自己可说儿子拿回三千块啊!

没几天,王大眼睛借的钱还了。当然,亲事也有了眉目,王大眼睛来回地撮合着。

亲事定了下来,彩礼六万。在当时,这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年底结婚前,刘百英不声不响地坐车走了,走了多远谁也不知道,走了多少亲戚朋友谁也不知道。十多天后回来,结婚的钱终于凑够了。村里没一个人知道刘百英出去整钱的。人嘴是扎不住的,一旦泄露出去,人们笑话你没钱事小,都不用一颗烟功夫,就会传到王大眼睛那里,这门亲事也一定保不住了。

人们一听说吴家彩礼过完了,都暗暗称奇,这么个人家,居然攒了这么多钱,平时真是有尖不露啊!谁也别小瞧谁了,人们对吴家肃然起敬……

四、失眠

后半夜,燥热的屋子里有了几分凉意,蟋蟀也许叫累了,屋子里安静了许多。刘百英坐了起来呆呆的望着朦胧的窗外。农历这个月快没了,月牙刚从天边出来,冷冷地看着她。她突然感到自己太累了,像是跋涉了千山万水,最后终于走不动了……

亲戚朋友早有背后说刘百英的,看你把儿媳惯成啥样了,饭不做,碗不涮,锹镐不动,就连衣服都是你给洗,玩聊是活……

每遇到这时,刘百英总是笑笑,不做任何表示。

其实刘百英也有自己的一片苦心,对儿媳好,就是对儿子好,就是对孙子好,就是对这个家好。她用自己的好,去换儿媳的开心,去换儿媳对这个家的一心一意,去换儿媳和儿子的恩爱。说不定哪时闹矛盾了,儿媳念着自己平时对她的好,不会做出什么极端的事来,她就希望家里平安,自己宁可多付出,再多付出……

吴老蔫咳嗽了一声,借着微弱的月光,刘百英发现老伴趴在炕上,抬着头,也没睡,她顿时一阵痛楚,泪水夺眶而出……

鸡叫了,两点钟左右光景。刘百英全无困意,但只觉得眼皮硬硬的,脑袋大大的、麻麻的,还眩晕。

天就要亮了,她又躺下了……

五、秋后

转眼秋风萧瑟,枯叶飘零。又到了秋收的季节。

村路上,吴老蔫赶着牛车,车上坐着老伴刘百英,她抱着五岁的孙子,到村外去收自家种的土豆了。

看到吴家的牛车,路边上三三两两的人议论纷纷:

“吴家的儿媳说离婚就离婚了……”

“听说儿媳要在县城买楼,吴家买不起……”

“吴家婆婆对儿媳妇那是一流的,没比的,上哪去找这样的婆婆啊!听说婆婆都给儿媳跪下了,儿媳都不行……”

……

吴老蔫赶着牛车出村不远,路过一片坟地,大大小小的坟包,上面稀稀疏疏的杂草早已枯黄,下面稀稀拉拉立了几块有高有低的墓碑,上面嵌着死者生前的照片,刻着“慈父慈母某某某”之类的字样。

吴老蔫端详着路边的墓碑:“我说当家的,咱们死后也让儿子整块石头,给咱俩立上,把咱名字也凿上。”

“咱们也立碑?我呸!”刘百英正色道,“干大事的人死了才能立碑,还要立大碑,听说年节还有很多人给送花呢,就凭咱们?拉倒吧,省块石头压酸菜缸吧。”

刘百英看着自己怀里的孙子:“再说了,我也不能死,将来我还要给孙子说媳妇,然后再给孙子哄孩子。”她瞅了瞅怀里的孙子。搂得更紧了。

“说媳妇,说媳妇,嘿嘿……”吴老蔫喃喃自语道。

秋天的天空清澈深远,偶尔从西伯利亚回归南方的雁阵飞过这里的天空,留下清亮的雁叫声。吴家五岁的孙子看着远去的大雁,在奶奶的怀里挣着,挥着小手,喊着,叫着……

共 50 0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刘百英和吴老蔫是普通的庄稼户人家,他们一家一辈子守着土地,省吃俭用,过着普通人家的生活。可唯一不称心的是儿子到了结婚年龄,还没有搞上对象,当娘的很心急,恰巧此时,本屯有个叫王大眼睛的,来他们家帮着给牛灌药,听说她的儿子还没有对象,慷慨地要给她儿子介绍对象。经过一番试探后,吴家出了天文数字的彩礼钱,终于把媳妇娶进了门。可没想到,媳妇进了家门后,好吃懒作不说,还以在城里陪儿子上幼儿园为由,提出了要在城里买房子,这可难倒了吴家两口子,庄稼人谁能买起昂贵的房子?这场婚姻也以媳妇离婚告终。最后,面对着一片坟地,面对着路边的墓碑,吴老蔫说死后也要竖块墓碑,刘百英却说:“我也不能死,将来我还要给孙子说媳妇,然后再给孙子哄孩子……”小说通过一个普通人家的经历,反映出当今社会的弊端,年轻人啃老理直气壮,把老人的棺材本钱都要吞噬掉。父母却为了儿子幸福,死都不敢死!小说描述了社会的阴暗面,极具教育意义,发人深省,警示世人,给那些不劳而获的儿女们,敲响警钟!推荐共赏,问候作者!【:刘柳琴】

1楼文友: 21:50:0 欣赏佳作,为佳作点赞!感谢赐稿柳岸征文,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 49041 0 9 。方便交流。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刘柳琴,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文学,笔耕不辍,全国第二届职工文学创作班学员。2012年荣登草根名博文化新人榜。已在多家站发表作品近百万字。

回复1楼文友: 04:10:54 感谢老师的关注,感谢江山文学这片沃土!

2楼文友: 22:06:1 小说揭露了如今社会里的现实现象。房呀房,闹的多少人背着举债,有的情侣为了房不欢而散

回复2楼文友: 04:12:55 谢谢关注,愿我们共同提高!

楼文友: 22: :19 小说针砭了当下的时弊,盲目攀比,人心浮躁,金钱婚姻,浮躁的时代,人没有价值!

回复 楼文友: 04:14: 4 感谢支持和关注!

4楼文友: 22:56:22 只要作品写的好,谁都会看到的,加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回复4楼文友: 04:15:45 谢洁子,你是俺的引路人。

回复4楼文友: 04:22:14 谢洁子,你是俺的引路人。

5楼文友: 2 :08:44 标题便引人注目,金钱本没有错,它是死的,错的是人 不见长安·之后

回复5楼文友: 04:17: 8 是啊,人心浮燥,财富无过。谢谢关注!

6楼文友: 00:1 :26 我们目睹了农村青年的定婚难,守婚难,心目中的理想生活与现实的极不协调,让人焦虑,又让人无可奈何,无法破解,文中塑造主人公刘百英人物形象,是农村千万母亲的真实写照,极具代表性,他们挣扎在生活的旋涡之中,他们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但又要苦苦支撑,他们真的死不起

7楼文友: 00:21:12 这是当今农村面临的实际问题,钱是什么东西?是人心向钱看了,人们的思想急需教育。好佳作,语言细腻,赞!

回复7楼文友: 04:19:21 谢谢关注,财富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8楼文友: 10:57:56 文章通过了社团推荐,现已申报江山系统精品审核小说组,期待作者更多精彩!

9楼文友: 16:50:52 老师小说写的好棒啊!内容丰富,感人,学习了,问候作者,写作愉快!

10楼文友: 17: 6:49 拜读佳作,问候老师

阴部潮湿解决方法

肾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小便黄赤失禁是什么原因

灯盏花产业医药市场发展
生物谷灯盏花品质
怎样注册微信小程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