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雀巢卖包子的大嫂散文

摘要:从业、就业是我们民生的重要话题之一,而且我们很多人纠结于其间,一方面我们慨叹就业难,另一方面我们又没有从事好我们的业,“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这个“金刚钻”可能是卖包子大嫂式的特长,也可能是邮政投递员、锻打锄头的老干部的敬岗敬业精神,如果我们能做到像何长林先生那样:在拥有自己天赋特长之外,更有吃苦耐劳、勇于攀登精神,那我们还愁什么工作做不好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将一些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挂在嘴上,但对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不一定感同身受,只有当遇到一些事、一些人,才知道这些词语是如此的精确恰当,比如“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我们都知道,这个七十二,泛指很多,世间万物,何止七十二,用现在流行的量词应称为“N”。

有一个人,我很早就想写写她,因为她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以致很长时间以来,我往往触景生情,见人感慨。

这个人,是一个极平凡不过的卖包子的女人,当然,她的平凡还在于相貌和年龄。

时下我们欲家外就餐,花样繁多,不管到了哪个省市城区或乡镇,饭馆餐厅应有尽有,美食种类更是千模万样可以让你任意挑选,自助餐还劳驾大人您亲自取食,如果普通用餐,您只要往那儿一坐,店员会屁颠屁颠为您奉上一流服务让您吃好喝好,但在二、三十年前,这场景只能在影视剧中看到,轮到自己享受这种感觉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时的餐饮业,用时下的一个词来形容最恰当:“骨感”。除了那些正规的酒店、饭店之外,普通市民日常家外用餐或买回家吃的只有老几样:包子、油条、馅饼、豆汁等,当然,肯定也有炒菜之类的,但那些只能遇到“席”才能享用。

曾经时,在我所居住的小区不太远的地方,应该说就在闹市区附近,有一家包子店,店内经营肉、素包子和几样粥饭,店铺不大,堂内仅放下八、九张圆桌,其实大多食客们都是买回家吃的,我那时每天都到此店中光顾一两次。

我不管早、中、晚到店里时,都会遇到十分拥挤的人,而且大部分都是些身强力壮的男人,当时,没有排队这一说,往往是里三层外三层在使劲挤,有时挤得在柜台附近用餐的食客们都坐不稳,我那时还年轻,为了买上饭,也豁上了,每买一次饭,都像打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战役。

想说明的一点是,那时候买饭并不是交上钱就行,而是除了用现金外,还要用粮票,粮票分全国和地方(省内)粮票,另外还要用当地(市内)自制的供应券,这种粮票和供应券都分几斤、几两,甚至还有半两的。购买食品时,这三样必须备齐,缺一不可。遇到买食品人多的时候若想速度加快,自己最好准备的钱票券刚刚好,一手递过去,口中还喊着:快来,我的正好!你会优先靠前将这一把纸张塞到店主手里,那些本来挤在前边但需要另找钱票的则会稍稍等等的。这些事对四十岁以下的年轻朋友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那么有朋友会问道:这么难买餐点,为何不在家里自己做点呢?或者泡碗面也成啊。

此一时彼一时,那时没有当下我们天天用的如电饭煲等预约各种小电器,更没有什么各类烘焙糕点和方便面之类的,即食糕点中也仅有饼干、桃酥等几样,现在我们哪位先生女士们如果在饭点时用面包糊弄一下好像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但那时饼干桃酥却是奢侈品,一般居家中只有老人孩子才能享用。

我想,买这么一次早饭,对于食客来说是一次煎熬,对于经营方来说,更是忙的不得了,头额虽没焦没烂,但假若换成我,早就疯掉了。

但在这家包子铺却另有一番景象,一位四十几岁的相貌平常的老板娘独自站在柜台后,面对着黑压压的几十个人,分别将靠前的十几个人的钱、票、券收好,这些被收款者将会很安心的站着等待,然后她用夹子从刚刚端上冒着热气的蒸笼中将各人所要的包子装盘或装袋,有好多食客们,在交上钱后会立即抢占座位离开柜台,她会老远吆喝一声过来取。几次以后,我感到非常惊奇:那些先收了钱票的人们,谁要的几两,其中还分几两肉馅、几两素馅的,她在包子出锅后分发时绝对没有错,何况肉、素两种中还分三五个花色,另外还有要粥和不要粥的。当然,也有跑堂的,除了她的老公外,还有另外一对男女,他们只是打杂。更让人称奇的是,有时她会对某个桌上的张三或李四喊:你还差一个韭菜肉的或西葫芦鸡蛋的等。

因此,我每次去买饭,我都在欣赏一道亮丽的风景,尽管这道风景雾气腾腾,噪杂喧闹。

在此之前,全国各行各业中涌现出很多杰出人物,创造了很多如“一把准”、“一刀准”等奇迹,有的甚至成了全国劳模,我当然十分崇敬和钦佩这些劳模,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但说实在话,我觉得他们的奇迹实际上只是体现了做本职工作的熟练程度而已。这位卖包子的大嫂,可不是什么熟练程度这么简单,她的厉害在于她瞬间或延瞬间记忆力的超强,我们常人是很难做到的,比如说我们很多人自诩数学如何如何好,但若叫他到集市上买个菜,几元几角一斤买了几斤几两共多少钱在瞬间肯定答不出来。俗话说高手在民间,此话绝非虚言。

这个包子铺又存在了两三年后随着城市加速改造而被拆迁,有很多市民都打听他们搬到何地方而未果,这位大嫂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后来很多年后,这位大嫂居然随着我的一位朋友到我家玩,我一下就认出了是当年那位非凡的大嫂,我依然用十分钦佩的语气与之交谈往事,她不停地笑,连连说:这没什么,哪有那么厉害?不就是个卖包子的人么?

我为什么今天又重提这个人和事呢?因为我又遇见了一个人。

前年的某一天,接到一位女士的,说我有挂号信,一位身穿绿色工装戴着大口罩的女子在楼下等待,签收后我望了一下她的眼睛,说了一声谢谢。

时隔了一段时间后,在另一条街上,一位邮政投递人员骑着电动车匆匆行驶过来,快到我跟前时,她突然减速停下对我说:“你有封信在报箱里看到了吗”?我连忙说:看到了看到了!谢谢您!然后她疾驰而去。走在我身边的妻子对我说:她是谁啊?你们认识么?她怎么就知道你是谁、住哪栋楼、报箱是哪一个呢?我也感到很诧异,她可能就是上次的投递员,没看清她的脸,这次看清了,我根本不认识她。

后来好多次,我在街上行走或骑车遇到她时,她都会问我近几天是否取到信件。我都会忙不迭声的谢谢她。

我感到,我又遇到了一位非凡女子:敬业、记忆力超群。

前些天,我又接到她的,说又有挂号信,我说您放到报箱里吧,她说邮件很厚好像是一本书不好往报箱缝里塞,最好当面交给我,我见到她后,除了交接邮件后还递给我一份报纸,不好意思笑着说订份报吧,我们有任务哩。我笑了笑,心想现在人们喜欢呆在上浏览东西,谁还愿意再订阅纸质读物啊,但又不好当面拒绝,只好说明天再定吧,回到家与妻子说了这件事后,妻子连忙说,就为了人家这个敬业和对你的热情,你也要订一份报,人家不是有任务么?好吧,我订了一份报。

其实,人家的热情绝非是为了让我给她完成任务订份报纸的,那是人家的职业操守。

俗话说:“男子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说的是男人比女人坚强些,不会像婆婆妈妈那样动不动就哭。

还有句话说:“军人流血流汗不流泪”,凡军人者,不分男女,大都意志坚强,不会轻易掉眼泪的。

重庆市渝中区五一路有一个自立巷,是一个临近拆迁改造的危旧小区,原住户均已搬走,只住些在附近打工或无固定职业的社会底层人员,其中有数位山城重庆特有的运输交通工具:“棒棒”。

这一天,有着二十多年“棒”龄的六十多岁老黄收了一位年轻体壮身材魁梧后来被称为“蛮牛”的徒弟,将他领进巷内5 楼内的自己的“公寓”:一间须仄着身子才能从狭窄的通道过去只有几平方的地方,当天,这位徒弟便跟着师傅上岗了,当我看到他肩挑二百斤货物走两公里远能挣十元钱的时候,我的眼泪“唰”的下来了,看到他背着硕大的旧木厨或者挑着叠加了几层货物箱吃力的往七八层楼甚至更高层攀爬时,我的眼泪快要将我的T恤打湿了。

我不是在心疼他,我是在感动,在感动!

因为这位年轻的“棒棒”,并非是一个身陷人生窘境而不得已扛起棒棒的人,而是刚刚从重庆警备区政治部转业的正团职干部,中校军衔。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做一个棒棒,而是想匿身于山城棒棒队伍,拍一部关于棒棒的纪实片,在他未转业之前,他是一位军内外名闻遐迩的电视制作人员,他的许多作品频繁被央视采用。

按正常卧底套路子,他完全可以与棒棒们同吃同住,偶尔挑一下货物摆摆样子,而他没有,他做了500天真正的棒棒。

这是何苦(何长林)先生从2014年冬至2015年夏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拍出了全国第一部共十三集 体励志电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并写出十七万字的体验式自传体报告文学集,感动了山城,更感动了许多业内人员,包括他的很多首长和战友。

他说:“吃苦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通关文牒”,也是创造一切艺术精品的基本要求。”

他的顶头首长、著名作家邓高如将军看了他的作品后都感动得热泪盈眶,难怪我更是感动得稀里哗啦。

前些年,我还从纸媒体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文革期间有一高干被下放至五七干校劳动,他的工作是锻打锄头,某一天有人通知他可以回到原领导岗位上班,而且车就在门外等着,他只说“知道了”,然后仍然一丝不苟的将锄头做好才离开。

从业、就业是我们民生的重要话题之一,而且我们很多人纠结于其间,一方面我们慨叹就业难,另一方面我们又没有从事好我们的业,“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这个“金刚钻”可能是卖包子大嫂式的特长,也可能是邮政投递员、锻打锄头的老干部的敬岗敬业精神,如果我们能做到像何长林先生那样:在拥有自己天赋特长之外,更有吃苦耐劳、勇于攀登精神,那我们还愁什么工作做不好呢?

共 57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分别描述了几个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平凡人物:一个是卖包子的大嫂,她能在需要各种票证供应食品的特殊年代里,能凭借着记忆超强、和手法动作娴熟的“金刚钻”式的本事和特长,在嘈杂拥挤而又喧闹的环境中,能准确无误地卖出各个顾客需要的各种的包子,卖出了一道风景,让读者感受到热气腾腾的气氛;第二个也是记忆很好的邮政投递员,能准确地记得作者的信件;最让人感动的是已年届六十多岁的重庆老大爷,他依然能肩扛二百多斤的重物,穿梭在狭窄的空间,做着最辛苦的“棒棒”重力活。文章还描写了一位在文革中下放劳动改造的高干,在他恢复工作离开干校前一刻,仍然坚持锻打好最后一把锄头。文章描写的是当年的“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人们一丝不苟地工作,爱岗敬业,那种吃苦耐劳精神。现在的从业就业,已经是三百六十行,却感叹就业难的纠结,因此提出了民生的重要话题。文中呼吁:像何长林先生那样,他的“吃苦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通关文牒”,也是创造一切艺术精品的基本要求”,他能吃苦去体验生活,去写出感动人们的长篇纪实文集;如果我们能像他那样以自己的天赋和特长之外,去敬岗敬业就不愁做不好工作。文章以朴实的语言,比较具体生动地刻画了几位人物形象,体现出了普通劳动者和高干,在各行各业工作岗位上的敬业精神,描写的是民生生活和话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燕飞】【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08: :10 现在从业的行业更多,却叹息就业难和纠结,现今的人们心浮气躁,不安心工作,跳槽颇多,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成为民生重要问题。此文章的刻画劳动者形象,呼吁人们能有爱岗敬业精神,就不愁做不好工作,文章值得一读。

回复1楼文友: 09: 5:4 感谢燕飞老师的和按语。

您说得对,目前职场比较难混,即使公务员、央企国企也不能再和以往 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 那样混日子了,何况目前职场中大都在给 个人 干,我们不好好干,人家是不会好好待见我们的。

2楼文友: 08:46:21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过去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仍然有千千万万个爱岗敬业的劳动者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勇敢地去追求生活,寻找生活中自己能够作出贡献的点,而我们今天有的年轻人缺乏的这是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的是爱岗敬业的那种事业心,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永远不会做出成就来的。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2楼文友: 09:45:55 谢谢苏教授的点评。

是啊,雷锋精神是否过时了?干一行爱一行的理念是否迂腐?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记得倪萍《姥姥的语录》一书中说:有本事的人干啥都行,都能干得很好,而不中用的人干啥都干不好。这话平实但说了一个普遍现象。

其实还是引用毛伟人那句话:任何时候都分左中右,在这儿的左中右不是指政治立场,而是指一个人的综合考评。

楼文友: 10:25:12 爱岗敬业,这是我们做人力资源的人经常给新进公司员工宣导的话语,而真正听进去的人有多少呢?

回复 楼文友: 09:5 :47 谢谢梦秋老师的点评。您是从事人事工作的管理人员,您对这方面的观察和认识肯定比较深刻。

我们常常说在其位谋其政,在其庙须撞钟,但同样是撞钟,有的人撞得山响,有的人只摆摆样子,人与人差别真是太大了。

4楼文友: 00:14:11 吃苦是成就一切事业的 通关文牒 ,也是创造一切艺术精品的基本要求。 普通人的非凡之处就在这里!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回复4楼文友: 10:05:48 谢谢月楼社长的点评。

一般认为,从小养尊处优者与自小吃苦受累者长大后吃苦精神成反比,其实还真不是,无论什么事都是因人而异的。

不吃苦中苦难尝甜上甜 ,有些人,根本不相信这个道理。

5楼文友: 09:40:54 人活着,三个字 精、气、神 老师说的就是这种人!感动!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回复5楼文友: 10:08:48 谢谢小泥儿老师的点评。

不知《最后的棒棒》何时在电视上播出,我是在络上看到的。何长林先生真的太让我佩服了。

鲁南欣康是饭前吃

鲁南欣康睡前可以吃吗

鲁南欣康饭前还是饭后

冠心病的临床特点
老人骨质疏松食谱
宝宝腹泻的治疗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