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br影视名人出书(1)


影视名人出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然而在他们所著的多如牛毛的图书之中,堪称优秀之作者甚是寥寥。当然对他们来说,出书也许并非为艺术,仅仅只是生活的记录或个人的展示而已。这同女人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急于去向别人展示是一个道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谁也没有权利阻止人家出书。至于买或者不买、读或者不读,那完全是你自己的权利。基于这样的考虑,截止目前,影视名人的书我只买过这样几本: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张艺谋的作业》,柴静的《看见》。这几本书都是好书,因为它们是作者思想的结晶,智慧的火花。
别的暂且不论,只说说柴静的《看见》。
这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封面是一张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照片:在一农家小院里,一群村民脸上洋溢着自然而开心的笑容;柴静置身其中,青衣素颜,清丽如出水芙蓉,笑容灿烂地注视着面前为她搬凳子的小男孩。
这当然只是外表,内容比这更耐人玩味。
且看这一处对话,陈虻问:“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柴静答:“我关心新闻中的人。”我心一震,想,仅此一句,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了。她不猎奇,不哗众取宠,将重心放在了对人的关注上。她说,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她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她知道,这个世界是人的世界,一切社会活动,一切规章制度,一切物质基础的或上层建筑的都是围绕人而展开。人,无疑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人者,仁也,仁者爱人。
翻开书,一行行细细阅读,发现,这只是管中一斑。比这更明确的言论比比皆是:“‘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了自己。”
“我试着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在中国,似乎自古以来就无视人性,抹杀个性,强调集体。自从历史的灾难让全民蒙羞以后,这个国家便开始了沉痛的思考,这个国家的人也便开始了对人性对个体的深入探索。胡适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很显然,柴静受到了胡适思想的很大影响,她说:“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是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白岩松、崔永元、柴静都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是让人深深铭记的新闻人。
深入心灵,解剖人性,这是俄罗斯作家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最突出的特点。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主要是关心人,同情不幸人们的苦难,思索怎样使人间充满真诚的爱,也就是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人格感动了并在不断感动着全世界一切正直人的心。柴静坦言,她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并试图用托尔斯泰的思想指导自己的采访。她的确做到了。
“虐猫事件”中那个被斥为没有人性的当事人王护士,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纷拥而至的媒体,长时间隐匿不出。柴静本着走进心灵,了解真相的态度,向当事人的一位熟人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我们既不是为了谴责她,也不是为了同情她才来的,只是想听她说说看是怎么回事。”这种态度最终使王护士鼓起勇气接受了采访,不仅在网上向大家做了公开道歉:“我不需要大家的同情,只求你们的一份理解,有谁能理解一个离异女人内心的抑郁和对生活的苦闷?正是这份压抑和苦闷,使我对生活丧失信心,致使发泄到无辜小动物身上,成为不光彩的角色……我是多么可悲、可恨。”而且在节目播出后说出了这样一句话:“非常感谢你们尊重我的感受,看了节目我有一种轻松感,心里也没有太大的压力,请你放心。”
柴静由此感慨,她要的不是同情,节目也没有给她同情。采访对象对一切记者的要求,不是你去同情和粉饰,她只期望得到公正,公正就是以她的本来面目去呈现她。
就连当时参与人肉搜索的郭姓网友也如是说,当初她做出这样的行为后,就已经是错了,既然她都错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跟着一起错呢?——她攻击了动物,而我们攻击她。
对人性的探索,自然而然带动我们有关善与恶的思考。何为善?何为恶?
斯宾诺莎说:“嘲笑、轻蔑、愤怒、报复……这些情绪,都与恨有关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为善。希望和失望也绝对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
托尔斯泰在《卢塞恩——聂赫留朵夫公爵日记摘录》中写道:“文明是善,野蛮是恶;自由是善,奴役是恶,正是这种虚假的知识扑灭了人性中最本能最幸福的对善的要求。谁能给我下个定义:什么叫自由,什么叫专制,什么叫文明,什么叫野蛮?两者的界线在哪里?谁心里有一个善恶的绝对标准,使他能衡量错综复杂、转瞬即逝的众多事件?谁有那么了不起的脑袋,使他能够哪怕从不会再变化的往事中洞察和衡量各种事物?谁又看到过善恶不并存的情况?我又怎么能知道我看到的这个比那个多,并不是因为我的观点错了?谁又能让精神完全脱离生活而超然地观察生活、哪怕只有一瞬间?我们有一个、只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指导,那就是毫无例外地渗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灵中的世界精神。”
所以,不深入人心,是不可能做出善恶的准确区分的。
遗憾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缺乏这种关注人性体察内心的人。柴静,却一直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她采访,她采的是事,访的一定是人,所以她不会刻意描绘标志性事件,而是走进被采访者的心里,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从而发掘人性深处最本真最质朴的东西。所以,她赢得了诸多采访对象的信赖与喜爱。
从她身上我看到的不再是人性的空洞,与当下新闻调查的苍白。所以,我要毫不遮掩地说,我喜欢柴静。
201 /1/14

共 24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主观性是本篇评论的最大特点!评论者毫不掩饰自己对作品的赞赏,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审美眼界来把握作品,并进行了详尽的客观的分析,综合,把握,并由此归入自己的论点:从她身上我看到的不再是人性的空洞,与当下新闻调查的苍白。论证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证,这些例证很好的服务了论点,恍若层层梯田,一步步达到了核心的地带。有血肉,有筋骨,且张弛有度,是一篇成功的评论文章!推荐阅读!【文璘】
1 楼 文友: 201 -01-17 11:26:14 写的很好,向兄台致以同道的敬意! 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2 楼 文友: 201 -01-17 11: 0:2 感谢文璘的点评!
 楼 文友: 201 -01-17 20:17:59 关注探索人性,给人以真正的人的尊重,是新闻人的责任。推而广之,也是所有创作性的人该有的责任,具有社会性。欣赏有深度和厚度的作品,问好!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回复  楼 文友: 201 -01-18 11:50:24 是的,也是我们创作者的责任。问好!
4 楼 文友: 201 -01-17 22:00: 8 虽然有模仿鲁豫之嫌,但学着做好事,也就无可非议了。
回复4 楼 文友: 201 -01-18 11:52:1 感谢朋友!
5 楼 文友: 201 -01-18 1 :47: 7 柴静的《看见》,其实是她眼睛在看,心灵在承受、承接。写的很好,学习了。 万物有序,享受生命的过程。
回复5 楼 文友: 201 -01-18 19:28:05 说的好,是用心在思考,用眼睛看。儿童能用的止咳药
江苏牛皮癣医院
舒筋活络的食物有哪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