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江南凌云仙阁傲丹崖散文

对于悬绝海边的丹崖山来说,公元1061年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因为从那一年,千年万年守望着茫茫大海的丹崖山巅,才有了开天辟地的蓬莱仙阁;因为从那一年开始,蓬莱丹崖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游览胜地。

如今,只要在蓬莱城北的海边,你一眼就可以看到那座已近千年的蓬莱仙阁。她凌空欲飞的气势,远远的,就使你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仙气氤氲。

峭壁丹崖上,倘若没有这座历史弥久而名声弥显的蓬莱阁,起码天空是逊色的,土地是逊色的。那样,蓬莱,也许还仅仅停留在传说的原始程度,还仅仅只是一个地方的名称。也就是说,除了秦皇汉武之外,那个最脍炙人口的八仙群体,是不会从这儿漂洋过海,去往西天,把个蓬莱丹崖仙的气息,浓郁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而一旦丹崖山顶没有蓬莱仙阁倩影留存,没有古香古色的亭台楼榭,蓬莱的今天和将来,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面孔呢?

实际上,在世界性的旅游业日益兴旺发达的今天,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的四大名楼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蓬莱阁,更不应该忘记一个古人的名字。

因为是他,充分运用自己的才智,才在蓬莱丹崖山顶创建了蓬莱仙阁的。

这个人就是朱处约。

公元1059年(北宋嘉佑四年)冬天,正做着吏部司封员外郎的朱处约被朝廷任命为登州太守。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朱处约自然知道登州蓬莱与神和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翻开一部《史记》,他可以十分容易地看到秦皇汉武留在那片土地上的足迹。在他的心目中,这片土地充满着一种诱惑力。

第二年春天,经过长途跋涉,朱处约终于抵达了这次旅程的终点。作为一个州府的行政长官,与做京官相比较,其工作的性质和繁简的程度,自然大不相同。州府长官是百姓的父母,百姓的衣食住行都要操到心。

繁忙的工作之余,自然的,朱也要休息一下,找一个地方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而当时最好的去处,莫过于峭壁丹崖了。

丹崖山距州府衙门并不远。出衙门北望,那赭色的丹崖自是一目了然。唐时,当地渔民在丹崖山最高处建了一座不大的龙王庙,每每出海捕鱼前,渔民都要进去焚一炷香,叩几个头,祈求龙王保佑他们出海平安。接着僧人又在山南麓建了座弥陀寺,道人则在山东侧垒起座三清殿,使丹崖山有了首批木石建筑。

流连于丹崖山上的朱处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萌发了修建一座蓬莱阁的念头呢?

朱应该是个喜欢山水的人。在屡屡登攀丹崖的过程中,他一定是感到了这儿缺少了什么。龙王庙、弥陀寺、三清殿,俗、僧、道都全了。可偏偏就没有诗赋吟咏的场所。至少,没有体现蓬莱的仙的具体事物。而登州蓬莱,声名最显的,理应是仙,是仙的那种氛围。

公元1060年这一年,朱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闲暇时分,也不过登登山,同当地的渔民农夫拉拉家常什么的。那时,他心中的蓬莱阁,可能正在一砖一木地垒着了。只是,他认为合盘托出的时机还未成熟而已。

朱处约的目光投在了丹崖山的最高处。他设想中的蓬莱阁正是在这个位置上。而且必须在这个位置上。

遗憾的是,丹崖山顶最高显处是那座龙王庙。小小的龙王庙把丹崖的灵秀给占尽了。要想建阁,龙王庙是最大的障碍。

想建成蓬莱阁,只有把龙王庙先给搬迁到一边去。可万一渔民农人阻挡着不让搬迁怎么办?如果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没有令人心悦诚服的借口,这事儿恐怕还真不好办。

好在公元1060年这一年的风调雨顺给了朱一个机遇。

如朱不久以后作的《蓬莱阁记》一文所说,“嘉佑辛丑(1061年),治邦逾年,而岁时不愆,风雨时若,春蓄秋收,五谷登成,民皆安堵……”一年中,春种秋收,雨顺风调,不旱不涝,农业作物的收成很好。就是说,农业获得了大丰收,人民也安居乐业。至于日日在海上漂摇的渔人,也没有发生什么船翻人亡的事件……面对这些,聪明的朱处约,忽然就萌生了一个聪明的念头。

朱把这一年的成绩都归功于龙王海神,说是靠着龙王海神的保佑,登州人民才获得了一个如此的好年景。既知恩,就得报答一回龙王。而报答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给龙王修建一处新居,再塑一个金身了。

朱任登州太守时的丹崖龙王庙,据说只是唐代传下来的一根柱子架阁式,自然显得简陋寒怆了些。朱把重修龙王庙的消息一经公布,很快就受到了广大渔民和农人的欢迎。

朱在龙王庙住址的迁移上做了一个小小的手脚。比如他找一个风水先生在丹崖山上煞有介事地择地,暗中却叮咛风水先生把庙地避开原处,西移数十近百米,并公开说那儿才是龙王最佳的府地;又比如,他说龙王的新宫不成,旧庙就不能拆迁。否则,龙王一时无居可依,就会迁怒于人的;再比如,他嫌原庙址地势高峻,龙王住着不舒服,祀神也不方便。等等。

朱唯一的目的,就是腾出丹崖的最高处,构建他心中的阁亭。

不管怎么说,打着报答龙王的旗帜,朱顺利地把龙王从丹崖的绝顶处搬迁出去,腾出了丹崖山上最好的一块地方,朱处约心中的计划进入了实施阶段。州府的能工巧匠都来了,图纸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之后,终于最接近了朱理想中的模式,最接近了仙的境界。

工匠们一面在山顶造阁,朱则一面在构思那篇将世世流传下来的文字。朱是一个有文采的人。他把这篇名为《蓬莱阁记》的美文增删至最后一遍,并交给刻碑者往石上镂刻时,注定的,它将成为蓬莱阁文化的发轫之作,。

从文字中可以看出,朱处约对世传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和仙人事,乃至于长生不死,都持着一种并不很相信的态度。他之所以着意于建一座蓬莱阁在丹崖之巅,一是为了给人们开辟一个游览观光的去处,二是为了用现实中的蓬莱来冲淡“神仙之蓬莱”。

也可以说,朱的本意是把虚幻中的仙境蓬莱给落实到实处。

朱可能当时没有意识到,他构建蓬莱阁这一举动,在蓬莱造就了一种文化。这种可以命名为“仙境文化”的文化,恰恰又是以朱不相信的“三神山”为基础,而一步一步发展充实下来的。乃至于直到今天,蓬莱依旧是人们心目中的仙境。

蓬莱阁在朱的热切关心下拔地而起。她高居丹崖之巅。登阁北顾,沧海一片茫茫,使人大有出尘脱俗之感。朱在他的《蓬莱阁记》里,就用豪放洒脱的笔触抒发这一感受:“层崖千仞,重溟万里,浮波涌金,扶桑日出,霁河横银,阴灵生月,烟浮雾横,碧山远列,沙浑潮落,白鹭交舞,游鱼浮上,钓歌和应。”朱说,抬头望去,自己好像骑坐在鲲鹏的背上随它飞翔一样;低头看的时候,恍恍惚惚的,真不知是在神仙的蓬莱山上,还是在人间的蓬莱阁中……

朱的感受其实很有代表性。如今,只要置身蓬莱阁上,我们还是有着不知天上人间之叹。尤其那极目所到的空明澄碧,更使我们飘然物外,苦恼顿失。

自然的,登上仙阁饱览胜境的朱太守,心里还是多了一份自豪和喜悦。因为毕竟,仙阁是在他手里完成的。

而登州的蓬莱,从那一年起,也被朱所构建的蓬莱阁充实着。

共 264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写蓬莱丹崖和蓬莱仙阁的散文佳作。闻名遐迩的蓬莱仙阁迄今为止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1061年,蓬莱丹崖就成为一个负有盛名的游览胜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的四大名楼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蓬莱阁,它的历史背景,无疑是很多人都想深入了解的。本文中,作者不惜浓墨重彩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古人的故事,他,就是朱处约,也是蓬莱阁的构建者。这段故事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引人入胜,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了一位名人和一处景观。文章内容方面,古今相结合,穿越时空,引人遐想,读来让人大开眼界。欣赏,倾情推荐!【:舟中人】【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51 27】

1楼文友:201 - 00:11:16 问候作者凌可新,欣赏佳作,欢迎赐稿江南烟雨。祝好!

2楼文友:201 - 00:12:01 期待你新的佳作,期待更多精彩。祝生活开心,写作愉快!

楼文友:201 - 00:22: 1 问好作者,很不错的文字,欣赏了。。。。欢迎作者赐稿江南烟雨社团,祝福创作愉快的同时,也祝福阅读愉快。希望作者在江南烟雨社团里,有新的收获,以及有更多的精彩作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更大的进步。

4楼文友:201 - 01: 7:22 好文章,欣赏佳作,真诚问好,祝你生活愉快!顶!

5楼文友:201 - 02:15:01 问好前辈,欢迎赐稿。祝您创作愉快

云南特色植物灯盏花好用吗

云南特色植物灯盏花效果怎么样

生物谷灯盏花产品

肿瘤筛查抽血准确吗
肥胖症治疗方法
婴儿补钙吃什么钙剂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