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笔尖古稀双庆花甲重逢随笔

摘要:人一旦上了年纪,逢生日做寿,古今中外多有之,古老文化文明民族华夏尤甚。寿联,即人的生日祝寿题赠的对联,既有表示祝贺之意,又有对受祝者的尊敬和评价。好的寿联可见高雅,可怡情性,赏心悦目。 人一旦上了年纪,逢生日做寿,古今中外多有之,古老文化文明民族华夏尤甚。按中国人的习惯,年满三十岁方可称寿。寿联,即人的生日祝寿题赠的对联,既有表示祝贺之意,又有对受祝者的尊敬和评价。好的寿联可见高雅,可怡情性,赏心悦目。据称寿联创作始于北宋末年,据宋人孙奕《示儿篇》载:吴叔经贺黄庚庾夫人人寿联: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寿联之风俗庶几自兹始。其后风行神州遍地京都城乡,并留下诸多佳话。

公元1785年,清高宗乾隆皇帝于乾清宫设千叟宴,赴宴者中有一老翁141岁,乾隆帝以此为内容出一上联,要纪昀对。其上联云: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代以花甲纪年,六十岁为一“花甲”。“花甲重逢”,即120岁;“三七岁月”即21岁,两数相加刚好老者庚年。纪晓岚乃清朝著名才子,文思敏捷,善于巧对,对此出句自是小菜一碟,只见纪氏欣欣然朗声对曰: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唐人杜甫诗《曲江》中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句,后世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古稀双庆”即140岁,“更多一度春秋”,与前相加亦老翁寿龄。无独有偶。这一巧对,与李清照夫妻题祝乌老寿联相彰相得,千古称绝。

相传靖康事变前,词坛女杰李清照随夫赵明诚为官,曾一度退居青州故里,时逢青州著名寿星乌老150岁华诞,夫妻二人前往祝寿。其寿联为: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联中“花甲重逢”是120岁,“而立”为 0岁,两数相加,恰合乌老寿辰;下联“古稀”为70,“双庆”即140,“幼学”是10,如此相乘、加亦为乌老寿龄。此联既出,众宾客一片叫好。

文学艺术本来就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别,且每每雅俗共赏。据称从前某财主过生日,吹吹打打大做其寿。当地有个善于拍马逢迎的绅士,想特地写一副连环式祝寿联,借此献媚讨好。他搜肠刮肚凑成上联,却再也写不出下联,无奈,他只好把上联送去,联云: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尽山珍海味,位尊德大,大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有一寒士,,读此联甚为不屑,遂挥笔续出下联: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黑手毒,毒如豺狼虎豹,暴病而死,死无葬身之地,地方好人莫去,去了后悔,悔之晚矣!如此上下两联一拍一骂,极尽语言文字修辞之能,格调未免低俗了些。仅此顺录,开些眼界。

乾隆间,湖湘一老人百岁,岳麓书院主讲王文清祝寿联,云: 人生不满今公满/世上难逢我独逢。“人生不满百”、“世上难逢百岁人”,皆世间俗语。上下联均将“百”字隐去,但所言皆在百字上,堪称巧妙。另见清廷祝康熙寿辰联、慈禧寿辰联(前文已录)等,不赘。手头有清名宦学者刘凤诰祝寿联语故事,颇值得一读——

一日江西萍乡某君乃翁寿庆,特来请先生题写寿联。刘氏摆好纸笔,问道:“令尊大人何时出生?”答曰:“十一月十一日”。刘君即此写下上联:十一月十一日;来人暗自叫苦,又不敢作声,心想,这是春联么?正暗忖间只听刘氏又问:“尊严高寿如何?”曰:“刚好八十。”刘随即落笔写出下联:八千春八千秋。客人大喜,重谢而去。原来,刘氏寿联出自一传说:古时有一种长生不老的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春,八千年为一秋。所以人们就把“八千春八千秋”用作祝人永寿的颂辞。在祝寿联中,此可谓真正的一副杰作了。

刘凤诰(?—18 0)字丞牧,号金门,江西萍乡人。乾隆己酉探花,改庶吉士,授编修,升侍读学士,历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广西、山东、浙江等省学政,人称“江西才子”,乾隆谓“江西大器”。著有《存悔斋集》、《杜诗话》五卷等,工对句。先生题山东泉城济南大明湖门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联语将济南优越地理位置及其大自然旖旎风光特征概括得恰到好处,古往今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不失为泉城济南的一张名片。

迨至现当代,祝寿活动一样习见,寿联佳作时有所见,请看如下诸联:

蒋介石贺何应钦六十寿诞联:

安危同仗/甘苦共尝。

何应钦(1890—1987),字敬之,贵州信义人。孙中山的老部下,蒋介石的副手。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三九”南京受降大典的受降主官,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曾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军委会参谋总长,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何与蒋在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相识,在黄埔军校相熟,在1925年国民革命军东征时因救了蒋一命而成莫逆。1975年4月5日清明节蒋氏逝世,何给蒋的挽联谓“追随逾五十年,谊为部属,情若家人,两语忆亲题,安危同仗,甘苦共尝,弥感深知蒙重任;哀思合亿兆众,世事方艰,大元顿远,全民勉奋起,团结自强,中兴复国,完成遗志慰公灵。联语用逝者昔日祝寿辞回敬逝者,惺惺相惜,礼尚往来,颇为得体。蒋氏之死,86岁高龄的何敬之拄杖祭拜,临灵大哭,并亲自为蒋中正护灵,仅此足见二人关系非同寻常。

齐白石贺“松庵诗兄八旬开庆” 联:

持松作寿/与鹤同侪。

黎松庵(),名培銮,湖南湘潭人。清同治九年(1898)庚午中举,一生不仕,隐逸家居,以诗书画印自娱,与齐白石谊在师友,籍在同乡。1894年,齐白石与王仲言等七人结“龙山诗社”,被推选为社长,旋与黎松庵等结“罗山诗社”,一起吟诗、作画、摹刻金石。联语以“松”、“鹤”祝寿,语出中华传统文化。《神境记》载:古时,荥阳郡南郭山中有一石室,室后有一高千丈、荫覆半里的古松,其上常有双鹤飞栖,朝夕不离。相传汉时曾有一对慕道夫妇在此石室中修道隐居,后化白鹤仙去。《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松因其树龄长久,经冬不凋,被赋予高洁不群的形象,不死的象征,成语“松龄鹤寿”、“松鹤长春”寓意吉祥,通常用来祝寿考、喻长生。

高燮贺郑逸梅六十寿联:

人澹似菊/品逸于梅。

高燮(1877—1958),江苏金山县(今上海金山区)人,清末民初革命民主人士,诗人、散文家、报人,与常州钱名山、昆山胡石亭齐名“江南三名士”。 郑逸梅(1895—1992)原名鞠愿宗,号逸梅,上海江湾人,著名作家,文史学家。先生交友甚广,六十大寿时作为郑氏的挚友,作者题赠此联,联语高度概括了寿星谦和正直的文人品格。联嵌郑名,郑本姓鞠,“鞠”古通“菊”,且郑生于菊月,联语“人澹如菊”含蕴甚丰。竹、菊、梅、兰历来被人尊为“四君子”。骆宾王有咏菊名句“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认为道出了梅花之魂。联作者以菊、梅喻郑的人品,古色古香,温文尔雅,可谓贴切自然,飘逸洒脱。

毛泽东贺张维母亲八十寿联: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张维(1898—1975) 湖南浏阳人,医学博士。 0—40年代,历任国民革命军长沙伤兵疗养院院长、中国防痨协会总干事、上海市卫生局局长、上海医学院教授等职。张氏早年与毛泽东、杨开慧、郭亮、向警予等共产党人交往甚密。在担任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生会会长时,与同学李振翩创办《新湖南》杂志(后改《湘江评论》),聘请毛泽东任主编。重庆谈判时和解放后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并有书信往来。后张留在上海工作,也是在毛的倾情建议下做出的决定。二人交易甚笃。张维母亲八十寿辰时毛泽东特作此贺联。语出《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联中“恒”:月上弦。联语意谓像逐渐圆满的上弦月亮,像太阳刚刚升起。比喻正处在兴盛时期或有强大的生命力。

共 297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祝寿是华夏千古不变的生活习俗,寿联更是从古至今的妙趣。此篇,作者引用近代名人名句,“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进行深刻解析,从而言明了寿联的精璨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文化素养。感谢赐稿笔尖!推荐品读!【:洛冰】

2楼文友: 08:44:2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联中 恒 :月上弦。联语意谓像逐渐圆满的上弦月亮,像太阳刚刚升起。比喻正处在兴盛时期或有强大的生命力。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新生儿黄疸有何症状

新生儿黄疸症状是什么

新生儿黄疸重怎么办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怎样
灯盏花药业选哪家
腰疼什么方法效果最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