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灵异

铅山住着个辛弃疾(1)

铅山住着个辛弃疾,关于上饶辛弃疾公园的介绍

我们铅山县如今在中国地理中是名不见经传,但在古代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地方。曾一度升格为州,由朝庭直辖。

为啥?这里出铜呗,那就意味着财力。故此,唐宋以来南来北往的政客名士商旅往来其间,繁华鼎盛之极。就连我们的抗金英雄,大文豪辛弃疾晚年也寓居于此。有人说,他想借此地为据点,筹集钱款,以备有朝一日招兵买马,北上与金蛮子死磕到底,不过,空怀一腔激愤难平的报国热血,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他最终没能一偿所愿,以致在病榻上做着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梦大喊”杀敌,杀敌“悲愤离去。

辛弃疾自上饶带湖山庄被烧后,正式搬迁到铅山县的瓢泉。瓢泉隶属八都乡,八都上世纪八十年代借辛公大号改为稼轩乡了。我早年在此乡任教,总想找找此地曾因辛公住居带来的些许豪迈之气或是儒雅之风,但总觉片片缕缕,若有若无。

历史的猎猎风云俱往矣,一切只在那些咬文嚼字的文人笑谈中。

不过啊,既然有迹可循,我路过时也会瞟上一眼。斩马亭,可有典故呢!辛公为官时,曾搭救过当时的愤青陈亮,两人结交为好友,共同的抗金志向又让两人升级为知音。有一日,陈亮从浙江千里迢迢披风冒雪来与辛公商讨抗金大计,而贫病交加中的他无以招待,杀了自己的战马,就着炭火分麾下炙。在简陋的寓所中,两人诗词为酒饮,理想为饭菜,畅谈志向、文学,不知不觉中辛弃病的病竟然好了大半。当然这是民间的版本。

九十年代中后期,那立在西洋村大马路边的斩马亭犹在。几块长青石和残剩的一小截泥墙搭成一个门的模样,有些倾圯,有些斑驳。它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伫立在原地,诉说一个古老而又的故事,时而慷慨,时而激昂,时而哀婉,时而悲戚。在凄凄的绵绵的细雨中,在狂风怒嚎暴雨如注中,在朔风凛冽鹅絮纷扬的雪夜中,它都能想起那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那一个风雨飘摇中关乎铮铮男儿立志挽民族狂澜于不倒的故事。

隔了许多年,没往这儿经过,去年突然发现,斩马亭遗址不见了。这让我甚为失落,或是惶恐。恐惶于一段历史的埋没,惶恐于后人不再忆起那一段可歌可泣并且就发生于我们身边的往事。 即便有人笑我的迂腐,我还是愿找回快要丢失的记忆。

顺着国道往南,就是横板村了。隔着桐木江东望,是期思渡村。原叫做奇狮渡村,由于辛弃疾住此村时,大概太期待回到故乡而产生思念之情吧,就被他改为了期思渡村。我一度由耳闻,而把它衍变为棋子渡。渡是我常坐的,当年辛公也一定与我一样摆渡于两岸之间吧!河上游不远处,是紫溪河与石塘河交汇而形成的三角洲,叫做五堡洲。今年才从《河红》这本书知道这也是辛弃疾居住过的村落,曾建有辛公馆,如今还有的残砖断瓦。我没去过,不知其所以然。最熟悉不过的是横坂的瓢泉。

瓢泉就在山脚下,一泓清泉由瓜山底的罅隙中流出,汩汨的,清亮的很。注入一个圆形的石臼中,约两三平米,里面漂浮着几片山上竹林飘来的枯黄竹叶,湿透后缓缓旋转着沉入水底。水底是茂盛青绿的水草,悠悠地轻摇着柔长的身姿。水中,几条细小的鱼儿倏地游过来,倏地游过去,像精灵,给这汪清泉注入了不一样的气息。掬一捧,清凉极了,尝一尝,略微甘甜而清爽。大石臼下连一口小石臼,中间有一并不平整的凹槽,整体看,不正像一把葫芦从中剖开的瓢勺吗?

瓢泉,外人看来就是一块凹凸不平的大石上几个大小不一的坑而已,但由于泉水的注入,便有了水光潋滟的灵动和美丽,更由于辛公日日汲之而炊,而饮,而诗,而词,此泉更是赋予了文化的韵味,从而让辛公的粉丝们不远千里魂牵梦萦,希望一睹而为之快。

稼轩先生多年寓居在瓢泉之侧,我想他至少有两个理由。一是此地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空气清新,少了县城永平人闹车马喧的繁杂环境,忙时归耕、闲时舞剑之余大可以来一阙新词以自娱。他一生所作,相当一部分是在此来了灵感写就的。像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那清新的农家乐画面,不正是这儿真实生活的写照吗?其次,这儿是闽赣间水、陆交通要道,他常去闽地公办,方便;而且,抗金志士间的联络,碰头及将来战争物资的集散,也需要一个这样的场所。因而此地有幸了,由于辛公的寓居和词作,竟让一个弹丸之地,成了诗词爱好者念念不忘的地方。

只是我不明白,他死后为何要葬到陈家寨的阳原山?假使安息于此,可以看看他耕作过的家园,听听驿路上哒哒的马蹄,多么亲切而熟悉的一切。

也许他早预料到南宋覆亡的命运?只是不想在坟茔中听到从遥远处传来金蛮的铁蹄 ,不想看到因稼而轩筑的家园被蹂躏。

阳原山寂静,草木相伴,虫鸟为邻,背倚山势,面临嘉禾。这儿,与世无争,能得永宁。

老父是你的铁杆粉丝,他说要为吟联;我也是你的铁杆粉丝,不仅欣赏你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情,也欣赏你的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婉约。今天,我带着老父一同祭拜你,加一坯土,扶一把灵前倒地的花瓶,念一首词以示对你的敬意。

稼轩公,在铅山这块净土安息吧!不屈的灵魂,需找寻一个安放的去处,这儿就是你最佳的宿眠之地。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延伸 · 推荐

七律 辛弃疾,关于辛弃疾词两首的介绍

七律 辛弃疾。北固楼中怀古事。黄沙道里赋蛙声。红巾翠袖英雄泪。铁马金戈战将情。众里寻他千百度。茅檐低小醉相迎。韵律:八庚。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〇⊙●●〇〇韵⊙●〇〇●●〇...

走近辛弃疾,关于辛弃疾破阵子的介绍

但凡上过学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辛弃疾。他的那首《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相信许多人耳熟能详。每次读起,仍是那样热血沸腾,仍是那样感怀深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表现了他驰骋沙场的英勇,了却君...

.special_tag_wrap{clear:both;padding-top:40px;} .special_tag{padding:0 0 23px;border-top:1px solid #ddd;border-bottom:1px solid #ddd;} .special_tag a,.special_tag a:visited{color:#0f6b99;text-decoration:underline;} .special_tag_ttl{position:relative;top:-12px;float:left;padding:0 10px 0 0;background:#fff;font:18px/20px 微软雅黑;} .special_tag_cnt{clear:both;color:#888;font:16px/30px 微软雅黑;} .special_tag_tj .special_tag_ttl{color:#f33;} .special_tag_bk .special_tag_ttl{color:#1d87e4;} .special_tag_bj .special_tag_ttl{color:#96369f;} .special_tag_hg .special_tag_ttl{color:#f68b2d;} .special_tag_gd .special_tag_ttl{color:#09aa46;}
西安中医牛皮癣医院
贵州男科医院咋样
上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最近更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