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绿野散文威忽独木舟

前几年,读了一批“渔夫美”的古诗词。推敲中,忽生疑问,提出几个小课题。例如,宋代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唱道:“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诗情画意立现眼前。但是那只如同叶子一样的小船是何种结构?木板拼制的板船松木刳出的独木舟、小威忽?

我翻阅了一批史料,增长了不少常识。原来,从独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此人们不再受木材形状和结构的限制,可以根据意愿和需要加工成各类船,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建造弘舸巨舰、楼船方舟。为我国古代各族人民在河运和海上交通,以及水上战争带来壮观宏伟的场面。这是历史。宋代造船业已经很发达。由这样的认识展开讨论,可以断定范仲淹在长江中见到的“出没风波里”的“一叶舟”当是木板船。

但是,人类早期的独木舟和木筏依然因种种原因保留下来。独木舟似乎在上世纪50年代之后渐失踪影,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消失了。然而,世界上还有“例外”两字的存在。10年前,我陪同母亲回到她的出生地——甘河畔的五家子村。说来巧了,二表弟正在同一位老翁把长长的马槽子从槽子底座上往下抬,然后两人抬着放到甘河里,他们又在上面安放了两支桨。我凭生活经验的积累,忽然想起“威忽”二字。“威忽”是满语,汉族独木舟的称谓,原是女真人的一种交通工具,在民间流传,在中小河流地带流行。

早些年,“威忽”主要用来捕鱼、运输,冬天拉上岸,权当喂马用的槽子,又称呼为马槽子,一物水陆两用。甘河两岸在农业合作化之前,有几百条这类小船。合作化之后,这些船都被派上新用场,青一色地当了喂马装料的马槽子和饮马用的水槽子。这些“威忽”都是上好落叶松刳制的,耐用。但人民公社从1958年到1984年的20几年的时间里,风吹日晒,大多最后成了烧柴,投入灶炕中烧掉,在改革大潮中,剩下的几个威忽也都变成了私产。表弟的威忽就是多年的水槽子。大半因为水的作用,独木舟几乎完好无损,下水依然如同合作化之前。

第二天,天刚刚见亮,我在甘河畔漫步。河对岸是群众称之为南山的花岗岩石山,柞树等次生林郁郁葱葱。恰好那天水雾弥漫,如同烟蔼笼罩江面。表弟和那位老翁正划着威忽在南山下的江面上撒打鱼。我又见到了威忽!眼前顿然一亮。九十年代,汽艇已经在江河湖海充当主人,居然还有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独木舟!出于对消失的“活化石”的兴趣,耐心地等待表弟他们驾威忽返回来。我和那位老翁探讨了几件事,其中最费时间的是历史和传说。

没想到老翁是达斡尔族人,他却能讲满族语,认定“威忽”是满族人的创造,讲“威忽”在满族历史上的作用。我真有些吃惊。民间竟也有不是学者的学者。当天作一首诗,。

小威忽

罟江天老渔夫,烟霭深处小威忽。

摇浆相告几多事,千载传承独木刳。

小威忽是比较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长度不一,大多为 .米长左右。原独松木两端约有20余公分长的松木原径,或略为削平.中间部分深度仅为原木三分之二左右.这种以一段木头刳制的船,一则制作比较简单,农村所谓的大眼木匠锛锛砍砍,略事精细加工即可投产.板船则从原料到加工都是精细木工活。农村,尤其边远农村几乎都没有细木工匠.没有这种技术人才.另则,原材料随处都是,随手可得.“原始森林”沿嫩江两岸曾经随处可采,直径公分,甚至公分的松木不乏数量。这样木材大多高度在 0米以上。一棵原木可刳造 -5个威忽。再则,威忽是原木刳制,没有接缝,结实耐用,群众说“抗造”。就这样在木板船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在机械船舰称霸世界的时候,威忽还“偶尔露峥嵘”,具有特殊性。

我记忆中,威忽一直是木板船水上运输的辅助力量。康熙年间,嫩江设城,但直到雍正五年(1727年)在城下才设渡口。据五、六十年代的老船夫们讲,当时专门设有渡口官船摆渡。那时,江边有个刘算卦子,打鱼为生,小船即是威忽。我们只是见过,但从来没有坐过。第一次亲身感受威忽效应则是1947年。

那一年,江河泛滥。《嫩江县志》讲:“1947年,发生洪灾。”8月份,我和小弟弟陪同母亲乘大轱辘车从五家子村返回嫩江城。但摆渡已经停摆,威忽已经停棹。我们只好返回到五谷屯投奔老姨母家。五谷屯在嫩江支流甘河右岸。清朝年间,地方政府在李屯设渡口。渡口平船和嫩江一样,依靠空中钢索滑行摆渡,此时也因为水大而停用。甘河支大于干,水大于嫩江。但过河到江右的人都是李屯,五谷屯的人。“没办法”之中,只好冒险。威忽充当了那次冒险的角色。

木板小鱼船多为 “舱”或5“舱”。威忽却没有分舱。大半由于渡河心切,一下子上来10个人。我和小弟弟属小孩子范畴,可以不顶人数,大人居然有8位。小威忽进入危险状态,吃水线手指可计。但谁也不肯“下趟”摆渡。无巧不成书。那天,五谷屯的一位亲属在甘河左岸找到自己家一头牛,顺船拉回右岸。原本威忽排水量已经超过警戒线,水浪不时地打进船里,人们用桦皮碗不停地舀水。那头牛因为水大水急,过河不遂人愿,不时地左摆右晃拉着威忽向下游游去。船上人都处在危险之中,高喊让牛主人把牛放开。险情几次,牛拉威忽几乎翻船。威忽上一位中年人大急大喊,从牛主人手中将缰绳夺过来扔进水里。险船在提心吊胆中终于靠了岸。

这是我人生中唯一乘坐威忽的记录。害怕死了,随时有葬身鱼腹的“牛挽渡”,令人不寒而栗。当天夜间害的我几次惊呼醒来。记忆深深。在后来的岁月中,我多次忆起这段惊心动魂的往事,几次以诗词相记。其中一首词写道:

临江仙

——威忽渡甘河

洪水奔湍牛挽渡,险情几度威忽。

排浪惊岸秋风促。

几番葬鱼腹,掌舵老船夫。

夜来啼听叠声中,西窗月疏影孤。

披衣窃喜祸中福。

忽闻滩头急,胆怯忆当初。

细心想来,威忽也是生产力的一种标志,综合实力的说明,是造船史的展示,更是生存、生活、生产的需要。近几年,常听几位老同志讲述他们“扎排”顺甘河回家的故事。原来,几位老同志前几年进山迷路,就地砍了一些小木杆,用柳条编成木筏,以小杆当蹬杆支水,沿江水流向返回家来。这是一种最实用最原始的渡河方法,是生存的选择,比威忽更简单。但他们的举措让我想起桂林漓江上竹排,只有三、五根竹竿,就捆绑成是一个竹排,一个实实在在的竹筏。品评起来,那种漓江放排是一种生活需要,或许是一种生产需要,和嫩江几位老同志困境中扎起木筏放江同出一格。

木筏是我国北方渔猎、游牧或农耕民族最简单的渡河交通工具。《越绝书》云:“方船设,乘桴洛河”。其中,桴指的都是筏子。筏子遍存我国东南西北。但木筏却是北方人特点。《新唐书·室韦》说:“度水则束薪为桴。”就是把树干捆绑在一起,即木筏。嫩江县城附近曾是室韦王室所在地,木筏当船历史可谓悠久。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刳的原意为割开,挖空,把原木“挖”空,用以代替木筏,应当说是造船史上的。生活实践证明,这种原始的浮,桴还将会因为生存生活需要而再现。

嫩江两岸还曾有过桦皮船和兽皮船两种交通工具。桦皮船,据讲是鄂伦春、鄂温克和赫哲等少数民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我只见过鄂伦春人的桦皮船。后来,在爱辉县工作,那里新生乡是鄂伦春人集聚的地方。197 年9月份,我在那里主持筹备定居20周年庆典活动,其中展览中就有桦皮船。老猎民们曾经把自家保存的两只桦皮船放到剌尔滨河中试划试游。我饶有兴趣地坐了上去。那是我第一次乘坐桦皮船,也是最后一次乘坐桦皮船,留下了一些桦皮船难得的数据。

桦皮船以木为架,外用桦树皮,用兽筋缝合。因其质地轻捷,当地群众称其为快马子。鄂伦春人自称为“木罗欠”,意为“以桦皮为之”,可乘坐二、三人或五、六人。“陆行载于马上,遇水用之渡”。两头尖而窄,有大、小两种船。大的长近8米,宽70多厘米,高约20厘米。船头及船浆用樟子松制作。船底用4张修理光滑的桦树皮套接,用72块樟子松板条(方)支撑。两边船帮由4根樟子松横木拉紧,舱内因此划分为5“舱”。桦皮船单浆划行。船浆用樟子松制作,也很轻捷。浆长250多厘米。船上一般还备用两根撑竿,群众叫蹬竿,一般是小松木杆,在逆水时使用,在特殊情况下使用。这种船体轻,浮力大,水上行驶速度快。桦皮不易腐烂。桦皮船曾是鄂伦春族捕鱼生产的好帮手,又是民族手工业的象征,历史上曾熠熠生辉。据讲,今天在小溪小河之间,依然可见桦皮船踪影,只是制作略有变化,短小许多。

兽皮船在嫩江流域也曾是水上补充运输工具。我没有见过,但多次听人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中出现西北地区羊皮筏等兽皮船时,有几个老同志明确讲,嫩江江面上也曾有过兽皮船,兽皮筏。

按照船舶划类,兽皮船属于独木舟类型,和威忽同伴。嫩江历史上有无兽皮船?我又翻阅史书。《新唐书》中讲这里“以皮为舟”,证明嫩江流域历史上兽皮船曾盛行一时。就是讲,早期水上运输工具木筏、独木舟——威忽、兽皮船都曾经是嫩江水上的姣姣者,都曾经是历史长河中的骄傲。

据讲,兽皮船又称“浑脱”。在嫩江城只有蒙古人曾经使用,似乎只有单人或双人用桨规模。“浑脱者”没弄明白。权威解释以明人叶子奇《草木子》为准,该文讲“北人杀小牛,自背上开一孔,遂旋去内头骨肉,外皮皆完,柔软以盛乳酪酒,谓之“浑脱”。浑作“全”解,“脱”即剥皮。浑脱多用羊皮制作。历史上,嫩江曾经是成吉思汗幼弟的封地,浑脱的使用应当具有规模性。但是兽皮船较早的在嫩江流域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只是听说有其事,却从未见过有其物。如今的青年一代几乎没有人见过威忽,甚至没有听过威忽二字,没有听过“独木舟”三个字。我查过字典,比较权威的《新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这两个名词的条目。威忽变成了历史名词,变成词典中没有列项的名词。消失了,从生活中消失了,从生产中消失了,从生存需要中消失了。我有些黯然。

威忽、独木舟何以在现实生活中逝去?原因可以讲出10条、20条,讲出几条。但集中起来只有一句话,用社会进步二字解说?用生产力三个字剖析?用需要诠释?用现代化道白?都可以。

威忽已成为历史,留给了历史。我写这篇文章,大半也是鲁迅先生讲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为历史的独木舟说几句话。

小记

往事如烟如隔帘,威忽小去不计年。

时代变幻多进步,注释历史江河间。

共 40 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本文运用历史人文资料翔实记录了独木舟的历史演变制作过程及历史价值,其中夹杂传说和引用。是文章丰富翔实有趣,娓娓道来很有感染力。荐读!【】【江山部精品推荐】

小儿肠痉挛腹痛典型症状

小儿肠痉挛腹痛临床症状

小儿肠痉挛腹痛难治吗

云南省特色植物药怎么样
心绞痛要注意些什么
怎么知道自己缺钙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