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

浮士德博士一部政治隐喻小说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浮士德博士》,[德]托马斯 曼著,罗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一版,58.00元

托马斯 曼的《浮士德博士》是德语文学中的经典名著。北京大学德语专业罗炜教授(女)于200 年译出了相当难译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德布林的代表作)后,再接再厉,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译完了曼氏晚年的这部力作。在目前文学翻译稿酬很低的处境下,罗炜教授不计个人名利,不畏险阻,以超强毅力,十年一剑,终于大功告成,令人钦佩!上海译文出版社视野宽阔,选题精当,在介绍世界文学方面不怕亏本,敢担风险,同样令学界及读者感激。

此书是托马斯 曼自己最钟爱的著作,他甚至说:谁不喜欢这部小说,他就不喜欢谁,谁喜欢这部小说,他就会感激谁。这是什么原因呢?正如他自己所说: 它花费了我最多的心血 。

托马斯 曼 很政治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托马斯 曼是个 很政治 的作家,他不愿像世纪欧洲传统作家那样,给读者讲一个情节曲折的故事,他更想总结自己的思想。

托马斯 曼()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因为他26岁时(1901)完成的长篇小说《勃登布洛克一家》,这部小说证明托马斯 曼是个讲故事的高手。1929年评议诺贝尔文学奖的负责人不太喜欢托马斯 曼1924年发表的反映19 20世纪之交欧洲各种政治和哲学思潮的《魔山》,因此在颁奖词中对《魔山》只字不提,但托马斯 曼更喜欢他的《魔山》,为此他对颁奖词颇感不悦。托马斯 曼更注重他的作品表达 思想 ,他要把各种见解倾泻出来,在倾泻这些见解时,他又经常旁征博引,展示他广博的学识,于是他的小说在结构上便 议论 纷纷了。

我们可以说,托马斯 曼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小说,他的作品是给学者或高层次的、有哲学头脑的、肯思考的读者读的。《浮士德博士》比之于《魔山》尤其如此,托马斯 曼杰出之处在于:尽管如此,他的小说却仍然非常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

《浮士德博士》的政治隐喻

托马斯 曼的小说虽然 很政治 ,但他的小说不直接议政论政,而是用了很 文学 的隐喻手法。托马斯 曼的作品中,我认为 最政治 、技巧 最艺术 、文字最出色的就是《浮士德博士》。

《浮士德博士 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 莱韦屈恩的一生》,简称《浮士德博士》。这一书名勾勒出小说的基本结构:小说的主人公是个作曲家,即阿德里安 莱韦屈恩(可以把他解读为德国现代的浮士德博士)。从19世纪末(1885)活到20世纪上叶(1940年),享寿55岁。他死后,从小和他一起长大、就学,后来又一直保持联系的挚友蔡特布罗姆从194 年开始,为这位作曲家写传记,追记他的一生和经历。这位挚友在中学任教,是古语文博士,他是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其实就是托马斯 曼自己。传主 这位作曲家,则隐喻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叶(希特勒上台发动二战并把德国带向崩溃)的德意志民族。

为什么书名被作者定为《浮士德博士》?我认为托马斯 曼可能出于两种考虑,首先是主人公的一生最后的创作叫《浮士德博士的哀歌》。其次,我认为 浮士德 这个形象最能代表德国,歌德的名著《浮士德》已经使浮士德成为德国文学 德国文化留给人类最具哲学性、最具代表性的德国形象,以致提到浮士德等于提到了德国,浮士德即德国,也即浮士德已成为德国和德国民族的象征。

《浮士德博士》创作于194 -1947年间,正是希特勒德国发动的战争由节节胜利到节节败退到彻底失败的阶段。

托马斯 曼在希特勒一上台即流亡国外,19 6年他被剥夺了德国国籍,写作此书时他正流亡美国,为了生存,几经曲折,1944年他才加入了美国国籍。但托马斯 曼身在异乡,时时注视着欧洲战场,关注德国的时局。小说第一人称 我 发表的种种感慨和隐忧都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写照。

小说用并不很多的笔墨讲述了作曲家的故事:1910年在意大利,作曲家遇到了魔鬼,魔鬼允诺给作曲家最高的灵感,让这个渴望写出惊世骇俗之作的作曲家的虚荣心和荣誉和成就感得到满足,但条件是:作曲家应专心创作,冷漠度日,不许爱任何人,并且,24年后必须死去,死后的灵魂归魔鬼所有。作曲家答应了魔鬼的条件后,专注作曲,创作灵感源源不断。他最后的作品叫《浮士德博士的哀歌》(一部交响大合唱),19 0年此作品完成后,作曲家召集几十个他的至亲好友到他的家里,准备用钢琴为他们演奏他的新作。演奏前他向大家发表演讲,在演讲将近结束时,他早已埋下的精神病突然发作,昏倒在地。他的母亲从故乡赶来,把他接回家乡。在母亲的护理下,作曲家在故乡患精神痴呆病十年,终于在1940年死于自己的故乡。他死后三年,即194 年(小说一开头), 我 为作曲家写传。

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是托马斯 曼的代言人,通过他,托马斯 曼表白了许多他对纳粹的看法,他对德国民族的评论。在第21章中,作者大段地描写德国人为纳粹党诱惑后的狂热及纳粹党如何利用德国人盲目的振奋、神圣的陶醉把德国推向毁灭。194 年的德国人(包括托马斯 曼)已经预见到 德国完了 的历史时刻即将到来,书中的 我 矛盾而又痛苦地写道: 我是多么愿意自己没有盼望过它的到来 可是我被迫盼望了它的到来

浮士德故事的源流

浮士德实有其人,他是农民的儿子,生于1480年,死于1540年。他是当时的科学家 万能博士 。在教会的眼中,科学家是反对上帝的,因此, 科学 被教会视为 魔术 。由于浮士德会治病,会用科学办法解决病人疾病,因此有关浮士德的传说在当时已十分流行。

16世纪的德国民间故事书《浮士德博士》其实与真实的浮士德相比,已经是一个加工了的传说形象。此书1585年出版,它写魔鬼要求浮士德放弃基督教信仰,然后魔鬼与浮士德订约24年,在这24年里,浮士德可以向魔鬼提出各种愿望,魔鬼都有义务帮助浮士德实现,但24年后,浮士德必须死去,死后灵魂进地狱,为魔鬼所有。浮士德同意,签了约。浮士德在这24年中享尽人间一切可能的感官享受,他还与魔鬼探讨天文地理、宇宙地球等等科学问题。全书最后描写了24年到期前的一天,浮士德约了他的好友们到他家,向他们陈述了他与魔鬼的签约及他对一生的悔恨,全书详细描写了浮士德死亡前的惨象。这部故事书的副标题叫: 给有好奇心并且不信教的人一个可怕的例子及诚意的警告 ,因此这部故事书旨在宣传基督教。但此书的客观效果与它的目的完全相反,因为浮士德在书中实现的种种人间欲望恰恰反对压抑了欧洲人几百年的禁欲主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书中浮士德与魔鬼讨论天堂地狱等科学问题,反映了教会禁止了几百年不许人们谈论科学(提倡蒙昧主义、实行愚民政策)后,欧洲人对科学和知识的渴望。因此这本民间故事书出版,立即被译成多种外语,广受当时欧洲人的欢迎。

歌德的《浮士德》成为德国文学的代表,歌德利用了16世纪的德国民间故事的素材,但反其意而用之,他对民间故事书中魔鬼与浮士德之间所订的条约做了原则性的改动。在歌德的《浮士德》中,魔鬼没有设定24年的期限,而是双方约定:魔鬼有义务帮助浮士德实现浮士德提出的种种愿望,从感官享受到权力追求 但一旦浮士德提出的某一愿望在魔鬼帮助下实现后,浮士德再也提不出更美好、更高、更大的其他愿望了,这时浮士德才必须死去,死后的灵魂则属魔鬼。这一重大改动使《浮士德》主人公成为一个从感官享受的追求者变成精神追求者和理想追求者的形象,从而使全书富含哲理深度和哲学内涵,也使《浮士德》成为说不尽的《浮士德》。人们从歌德的浮士德形象中看到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看到了德国民族的哲理思考、精神追求、科学气质、不断进取 使所谓 浮士德精神 成为 德国精神 的代名词。

在托马斯 曼的《浮士德博士》中并没有出现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但小说中的作曲家实际上是被当作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叶德国的 浮士德 来描写的。这一特定时期的 浮士德 (音乐家)与魔鬼(象征纳粹的非理性主义意识 纳粹统治)的订约注定了将给这一特定时期的德国和德国民族带来厄运和悲剧。小说中音乐家生命最后10年所患的精神痴呆症隐喻的是:德国民族在纳粹统治下已失去了和被迫失去了自主意识,它只能听任纳粹的驱使和指挥。音乐家痴呆10年后(1940)病死乡间更是一个文学隐喻:德国民族 即将完了 (1945年希特勒德国崩溃)。

各国民族都想强大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这不能依靠走战争道路,20世纪 0年代的德国民族没有接受当时德共领袖台尔曼的 选举希特勒就是选举战争 的明确警告,这一历史灾难的后果得由德国民族自己来承担。因此,就这意义上来讲,这部小说至今仍不失其警示意义。

与魔鬼订约以实现现世欲望这一类 传奇 是很欧洲式、很德国式的,因为欧洲人在基督教近千年的深刻影响下,深信人在 此岸 是短暂的,死后不进天堂则进地狱(从此不会再回人间), 彼岸 才是永久的。因此谁肯用 此岸 短暂的欲望满足去换取彼岸的永久痛苦?中国人信的则是 生死轮回 , 此岸 死后,还会再次从 彼岸 投胎到 此岸 。所以与魔鬼订约这类故事在欧洲很民间,很大众,容易为人接受和理解。

《浮士德博士》的现实意义

这部小说还可以称之为 艺术家小说 。作者笔下的 浮士德 (音乐家)在 艺术王国 中迷了路,他不关心政治、他脱离现实,不关心社会,他没有了对人间的爱,这使他的作品(《哀歌》)也失去了价值。因此这位现代 浮士德 的悲剧也是对当代文艺家的一个劝告。

这部小说特别在它的上半部,表明一个重要思想:20世纪上叶德国的纳粹思想意识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宗教蒙昧主义。因此《浮士德博士》证明, 启蒙 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知识渊博、涉猎甚广、又亲自经历了德国这段历史的托马斯 曼,不会不知道一战后德国的处境及20世纪20年代纳粹党兴起和19 年执政并统治了德国12年的社会根源(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根源),他也不会不知道纳粹专制统治的血腥和残暴。但托马斯 曼写的终究是一部文学作品,因此,他不会在这部小说中对德国的这段历史做全面的科学总结,他只对它进行文学化的形象总结。《浮士德博士》表达了作者对他祖国的深沉的爱,赞美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全书充满了对德国这段历史的沉思和哀痛,这足以促使德国民族、每个德国人自己去对自己民族的这段历史进行反思,而反思,至今还极有现实意义。

孕妇可以吃维生素D滴剂吗

骨关节炎可以补钙吗

孕妇吃维生素D滴剂有什么作用

怎么判断宝宝是否流感
幼儿厌食症的原因
怀孕左腿疼是怎么回事
友情链接